我心向主何惧闲话?狂犬吠日不足害怕。小人伎俩跳梁小丑,我心坚定尊主为大。
所谓闲话就是闲人所传播的。说闲话的人往往是愚昧无知,或者是那些容易羡慕忌妒恨的人,你看哪个有素质、有知识、有信德、有事情做的人会讲闲话?如果被闲话所干扰那是不值得的。不要活在别人的闲话中,要活在基督里,爱谁谁,破帽遮颜过闹市,两耳也不闻那窗外事。真正的身份和价值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来自信仰的根基和内心的坚定。
在基督里,我们被接纳、被理解,也被赋予意义。这种内在的安稳,是外界的风言风语无法动摇的。活出真实的自己,不被他人的口舌所困,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成熟。“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诗119:37)
我经常收到一些肢体,包括传道人,讲起因为自己在里教会被别人传舌,而伤心、失望的事情。想安慰大家的是,我也总会听到过很多关于自己的八卦,甚至是攻击、论断、无中生有,有的时候听到有的闲话,你简直都莫名其妙,不知道因为什么。哈哈,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奇怪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嚼舌头根子”说闲话,说呗,闲话就是来自于那些无所事事的闲人,所以才会“闲得闹心”说闲话。对此,自有神的公义和审判,“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太12:36)
今天出差,早上有一点时间,也算有闲空,那就来聊聊闲话。
一、闲话的多种类型
闲话有以下几种常见形态:
1. 主观臆断,扭曲事实
这种闲话并非完全造谣,而是根据一个模糊的事实,是说闲话人“认为”、感觉,加入大量个人的猜测、推理和偏见,最终得出一个偏离真相的结论。例如,“看见张姊妹和李弟兄今天一起来到教堂,他们俩关系有点不一般”“教堂怎么又装修了,是不是负责人想要从中捞取好处”等等。
特点:有“事实”作为引子,但结论是扭曲的。
2. 泄露隐私,博取关注
这种闲话是将别人的私人信息(如家庭矛盾、健康状况、收入情况、子女情况等)作为谈资,通过分享这些“独家消息”来显示自己消息灵通,成为谈话的中心。
特点:内容可能是真实的,但传播它违背了道德,侵犯了他人隐私。
3. 恶意比较,制造嫉妒
这类闲话通过对比来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例如,“你看人家小王的老公多能干,又升职了。再看看咱们部门的某某,真是没法比。”
特点:目的是在听众心中制造不平衡感和嫉妒,从而对被贬低者产生负面情绪。
4. “善意”的关心式闲话
这类闲话往往是以“我也是为他好”“咱们得关心一下”为幌子,实际上仍在背后议论他人的私事。例如,“你说小王最近怎么情绪不高?他媳妇是在单位负责接待的,是不是夫妻关系不和?咱们是不是得关心关心?”
特点:动机可能不纯是恶意,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未经许可的讨论和猜测,容易给当事人带来困扰。
5. 抱怨与牢骚:
此类闲话是将对某个人或某事的不满,向第三方添油加醋地倾诉。这本身是一种情绪宣泄,但当这种抱怨在背后进行时,也构成了闲话,会污染第三方对当事人的看法。例如:“教会圣诞节组织活动为什么把咱们小组的节目排在最后?是不是对咱们瞧不起?”等。
二、为什么有的人热衷于讲、信、传闲话?
这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和人性需求。
(一)为什么有人“讲”闲话?
1. 建立联盟与社交绑定:分享关于第三方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能快速拉近说话者和倾听者之间的距离。共同的“敌人”或谈论对象,会让双方产生“我们是一伙的”的亲密感。
2. 获取地位与权力感:掌握别人的“秘密”“隐私”或信息是一种社交资本。传播闲话可以让一个人显得“消息灵通”“万事通”,在群体中占据信息高地,从而获得影响力和关注度。
3.释放压力与宣泄情绪: 对组织、单位、部门和某人的不满无法当面表达时,背后议论成了一种安全的出口。通过贬低他人,也能间接提升自我感觉。
4. 娱乐与消磨时间:在缺乏共同话题或深度交流时,议论他人是一种成本低廉、易于上手的“社交娱乐活动”,反正也没有什么“成本”,张嘴就来呗。“痛快、痛快嘴”而已。
5. 间接的竞争与攻击:闲话是一种隐形的攻击武器。通过破坏竞争对手或不喜欢的人的名誉,可以间接地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他们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那就用闲话来贬损对方吧。
(二)为什么有人“信”闲话?
1. 认知捷径与确认偏见:人脑倾向于接受简单、符合自己预判的信息。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对闲话的对象有偏见,那么任何符合这个偏见的闲话恰好听到,都会被他轻易采信,因为这证实了他的想法。
2. 信息需求与不确定性规避: 人天生对未知感到焦虑。当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不了解时,闲话提供了一种“答疑”“解释”,哪怕这个答疑、解释是虚假的,也能暂时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望。
3. 从众心理: 当身边多数人都相信并传播某个闲话时,个体出于害怕被孤立的本能,会倾向于相信它,以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就是所谓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各色”、“随大流”。
4. 情感共鸣:如果闲话的内容,如“某某很傲慢”、“某某讲道不属灵”等,触动了倾听者过去类似的受伤经历,他/她会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不加批判地相信。甚至有的时候明明知道这不是真实的,他们也愿意相信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三)为什么会有人传闲话
“传闲话”是“讲”和“信”的结合与循环,除了包含上述动机外,还有其特殊性:
1. 增强参与感与影响力:在闲话传播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人都感觉自己是一个“重要节点”,参与了某个“秘密事件”,这种参与感带来了满足感、神秘感,甚至是一种快感。
2. 信息加工与自我展示:人们在传播闲话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添油加醋,扩大事实,以使得故事更精彩,更能吸引下一个倾听者。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感觉自己是一个“故事大师”、道德或属灵“审判者”。
3. 巩固社交角色:在某些圈子里,传播闲话可能被视为一种“热心”或“联络人”的“重要”角色,通过不断地传递闲话信息,来维持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闲话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缩影,在各个领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包括教会组织。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远古时期是交流生存信息、维持部落规范的重要工具;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低成本的社交工具和情绪出口,常常以损害他人名誉和人际关系为代价。
理解闲话的形态和动机,不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其中,而是为了保持清醒:闲话实际也是谣言,或者说是谣言的一种。很多抹黑的谣言闲话,是空穴来风的一堆。当听到闲话时,能识别其类型,洞察其背后的动机,从而决定是谨慎求证、一笑了之,还是远离那个传播是非的环境。正所谓 “流言止于智者” ,这个“智”,就在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克制的善良。我们有信仰的人要记住:“不可随伙布散谣言,不可与恶人连手妄作见证。”(出23:1)
三、我们对闲话的态度
当我们对于闲话听多了,就麻木了,虽然可以选择一笑置之,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这种不好的现状。有的时候对于一些重大的闲话,比如可以置人于死地的男女作风谣言、金钱财务方面的谣言,必须给予迎击,或者是沟通,把这种闲话给纠正过来。我曾经就为了某个人传闲话,和他交流了两小时,最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也纠正了他在闲话当中那些偏见和误解。
主内有时候真的是滋生八卦的温床,大家来到教堂,往往都是彼此信任、敞开的,不会顾忌太多,有些是真关心你近况为你代祷,而有些却只是好奇打听,探听别人的隐私或痛苦。转头你内心的这些私事就被传开,甚至演变成不同的版本。
更过分的是,那些无中生有的消息,不知怎么传着、传着就变得很真了。“谣言重复多次就会成真”。
在传闲话当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的人本身就是闲话的受害者,但是他也喜欢传闲话,我就遇到过这种人。
这些闲话、谣言和八卦会让弟兄姊妹的关系撕裂,有的叫人彼此暗地里憎恨,有的甚至谩骂、直接大打出手。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也无法约束和要求别人,但可以尽量勒住自己的舌头,保守自己不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里。
“乖僻人播散纷争,传舌的离间密友。”(箴16:30)小小的舌头,是能点着巨大森林的星星之火,有时一句小小的闲话,破坏力却可以蔓延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让关系彻底撕裂。所以我们持守信仰,不讲闲话、不传闲话、不信闲话,心中只信主、信圣经真道。我们可以来到神面前,把一切的委屈、愤怒和伤心倾述,以至于自己的心不被捆绑,不带着血气在争竞、为自己申冤。
同时也要学习饶恕,这是最难,但却是蒙神喜悦的一步。饶恕不仅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释放自己,不让苦毒在心里生根。
想想吧,我们的救主基督也曾被诽谤、被诬陷、被传舌,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靠着鬼王赶鬼”,甚至在被钉十架时,还遭受着众人的谣言和讥诮,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凡人?所以我们面对闲话就当是痴人说梦,就当对方是一个可怜之人,并且为他们祷告。
明朝的王守仁说过:“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闲话它一直有,不理睬要自守;闲人他一直在,全当他是无赖。我们不要理睬那些说闲话的人,把自己心安静在基督里。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口、保守自己的心,靠主得胜说闲话的心态。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