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一些乡村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当年独生子女政策,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老人,现在独居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即使有多个子女的老年人,有的也因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就剩下自己了,特别是老姊妹比较多。
不久前,一位83岁的独居老姊妹向我提起,一天清晨起床时,她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便昏厥过去,倒在地板上。不知过了多久,她才自行苏醒过来,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年过七十的直系亲属,子女在外地工作,平日也是独自居住。一次,他正准备前往教堂参加礼拜,在走下所住的四层老楼时,不慎踩空台阶,当场昏迷。由于老楼住户稀少,无人察觉,他也是自行醒来后,才勉强支撑着回到家中。
至于我们在新闻和网络看到有的独居老人轻易相信诈骗犯,把自己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到银行取出来,准备“投资”和“赚钱”,银行、社区和警方怎么劝也不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也提醒我们中间许多独居的老年弟兄姊妹:务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防范。例如,在北方冬季雪后路滑之时,应尽量避免前往教堂。我们忠于信仰是应当的,但也需顾及现实——路面湿滑、年事已高、腿脚不再如从前灵便,谨慎一些更为妥当。再如,有些弟兄姊妹对常去的老教堂怀有深厚情感,不惜转乘两三趟公交车,花费一个多小时也要前往。其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考虑改去离家更近的教堂,以减少路途奔波与潜在风险;还有,就是我们要有饭吃有衣穿就知足,不要在年纪大了还想着发财的那些事情,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为此,我们为独居在家的长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在家中安装监控系统。
这样可以让远在外地的子女能够随时了解家中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家人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因延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应用AI行为分析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异常作息规律(如长时间卧床未动),自动推送预警至监护人手机。这方面已有家庭、社区部署此类系统,成功救助多例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案例。
二、在家中设置“一键式”无线远程报警系统。
若自觉身体出现异常,可立即发出求救信号,争取在第一时间获得救助。同时,应该为老年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机,教会老人使用视频通话、家庭群组相册共享等功能,维系情感纽带的同时便于远程观察生活状态。如有的手机推出的生态链 “长辈关怀模式”,可将子女手机界面同步至父母终端,实现操作指导可视化。
三、有能力的老人可以改善住宅条件。
如居住在无电梯的老式步梯楼房里,应尽量改善居住条件,考虑搬迁至有电梯的住宅。即便面积小一些,也远比每日攀爬楼梯更为安全。有些老弟兄甚至需步行至八楼,其中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四、巩固日常生活的“安全防线”。
1.居家环境“适老化”微改造:在关键区域如卫生间、淋浴间、马桶旁和走廊安装牢固的扶手;移除地面易绊脚的电线、地毯边缘;保持通道畅通无阻,确保夜间有柔和的常明灯照明。
2.养成“邻里守望”、在基督里互助的习惯:与一位或多位可靠的邻居、主内弟兄姊妹建立联系,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约定简单的每日报平安信号(如早上拉开窗帘)。在紧急时刻能多一双眼睛,多一份照应。
3.管理好“生命之门”:切勿将钥匙随意放在门垫下、花盆里等外人容易想到的地方。可为信任的亲友或邻居预留一把应急钥匙,或安装密码锁,避免紧急时被困门外。
4.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居家跌倒概率高。据《中国老年群体跌倒现状报告》,65岁以上老人年均跌倒发生率达30%,其中独居者因无人搀扶或发现迟缓,骨折后并发症致死率显著上升。安装防滑设施、配备紧急呼叫按钮等预防措施可大幅降低风险。要清除房间多余的杂物。有的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的杂物比较多,更有的把一些电线等乱拉乱扯,危害性极大。有一位86岁的老传道人就是在夏季晚上的时候被家里地上的杂物绊倒造成骨折,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还没有完全恢复,靠轮椅出行。
5.建议在家里的走廊、餐厅、卫生间等安装充电式的led感应灯,这样在晚间起床的时候,这些灯就会照亮方便行走,以免出现跌倒、磕碰等事故。
五、构建个人健康的“预警系统”。
1.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4万例心脏性猝死案例中,超半数因未及时救治而死亡。所以要随身携带“生命信息卡”:制作一张清晰的信息卡随身携带,写上自己的姓名、重大疾病、过敏药物、紧急联系人电话等,在突发状况下能为救助者提供关键信息。
2.建立规律的“健康监测”:对于有慢性病的老人,利用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定期监测并记录。数据异常或身体感到不适时,应及时告知家人或社区人员,不要抱有为了省钱“忍一忍就过去”的想法。
3.准备“应急联系清单”:将子女、亲友、教堂、团契、社区、附近医院、出租车公司等常用电话,用大号字体打印出来,贴在座机旁或家中醒目位置。
六、保持与教会和社会连接的“活力之网”。
1.有能力的老年弟兄姊妹要积极参与附近教堂的团契或小组活动,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团契或小组的负责人以及弟兄姊妹,使他们对自己有所了解,在必要的时候会提供帮助。
2.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参加社区或街道为老年人组织的活动,这不仅是精神寄托,也能让社区工作者更熟悉您的情况,纳入重点关怀名单。
3.善用现代通讯工具: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快捷呼叫、视频通话等功能。可以加入教会或社区的微信群组,保持与弟兄姊妹和朋友的线上联系,避免陷入“信息孤岛”和情感孤独。
4.心理健康维护:长期独处易引发孤独感、抑郁情绪,削弱免疫系统功能。研究表明,社交孤立会使老年人早亡风险增加29%。通过积极参与教会的活动、经常参加聚会、每天坚持读经、祷告、参与社区活动、远程亲情互动等方式保持心理联结,有助于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七、守住财产与信息的“安全底线”。
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如冒充公检法、虚假理财平台)。公安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立涉老诈骗案件近3万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建立“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验证码、不随意转账)能有效阻断多数骗局。
1.增强防诈骗意识:不轻信陌生来电、短信和上门推销。遇到涉及钱财、个人信息(如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的事情,务必先与子女或社区民警核实,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
2.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作为自己钱财的保护。我曾经遇到一个老弟兄,拿着中奖的信息来咨询问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不要想天上掉馅饼,天上有时掉的是陷阱。
3.妥善保管贵重物品:将存折、房产证等重要物品存放在安全之处,并告知一位信得过的亲友以备不时之需。
4.老年人大多身体有病或者是亚健康,都有求长寿的愿望。有的骗子就是推销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以专家的名义行诈骗之实,推销的产品不仅仅是价格高,而且是无用的。为了健康还是到正规的医院去好,不要把钱花在这方面。
5.在理财、健康等方面,如果有了想法或问题,不要去在网络上寻找,要与社区、警方、教会保持联系,要听他们的话而不要听那些诈骗犯的甜言蜜语。
6.注意资产配置稳健性原则。退休金储备需兼顾流动性与安全性。建议采用阶梯式存款策略:预留3-6个月生活费作为活期备用金,剩余资金按不同期限存入国债、大额存单等产品,既抵御通胀又保障急用需求。避免盲目参与高风险投资项目(如P2P、虚拟货币炒作)。还可以考虑把自己在银行大额的储蓄单或密码登留给自己信得着的人,如子女等保管,这样就防止在糊涂的情况下随意支出。
作为信徒,独居并非必然陷入困境,关键在于自己要常常在基督里,建立“预防-识别-应对”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建议每位家人为独居老人制定个性化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求助流程;家庭成员应每周至少两次实地探望或视频查岗;教堂的小组、团契等组织需完善适老化的关怀模式,做到“无缝衔接”,让技术进步与爱人如己的信仰精神真正转化为银发族的生存保障。唯有多方协同构筑立体防护网,方能让夕阳红岁月在基督的爱里既独立自主又安然无忧。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