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于1591年出生在德国一个贵族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神学、天文、历法与数学上均造诣深厚,为其日后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清朝顺治执政期间,汤若望与皇帝关系十分亲密。他不仅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更在诸多方面为顺治皇帝提供帮助——无论是天文、历法、道德、宗教,还是国家政务。在频繁的交往中,两人关系日趋融洽,甚至突破了君臣的界限。
清顺治皇帝曾作《御制天主堂碑记》,谈到他重用汤若望的原因。他说,他从未阅览过天主教的典籍,也不了解天主教的教义、教规,但从汤若望在华数十年的表现中,得出两点最为深刻的印象:一是他利用西洋科学技术为清廷修撰新历法,并能竭尽全力侍奉国君;二是侍奉天主教之神(耶稣)竭尽虔诚,信仰如一。
对此,也给我一些感悟和启示。
才干和能力并不影响我们的侍奉
纵观福音的传播历史,曾经的宣教士可谓各有能力。他们中有的深谙天文历法,能用精准的测算赢得朝廷的信任;有的精通医术药理,以救死扶伤的仁心贴近百姓;有的擅长机械制造,借精巧的技艺打开交流的窗口。这些不同领域的才干,为他们的侍奉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福音的种子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汤若望凭借在天文历法上的深厚造诣,不仅获得了顺治皇帝的重用,更在宫廷这一特殊场域中为信仰见证开辟了空间。他按西法修撰新历,定名为《时宪历》,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由此可见,多样的能力从来不是侍奉的阻碍,反而是将真理传递给不同人群的有效桥梁。
在教会中,有些弟兄姊妹认为在圣经真理和讲道之外无需追求其他能力,甚至有同工视此为“不务正业”。这种观点或许源于对“侍奉”内涵的片面理解,以致我们在无形中,将属灵的追求与属世的才能置于对立的两端。但事实上,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恩赐本就多元,正如经上所言“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这些恩赐既包括属灵的恩赐,也涵盖在世俗学问、技艺上的才能。倘若一味排斥在圣经和讲道之外的能力培养,便可能错失许多为主做工的机会。比如某些农村教会,好多同工不仅会讲道,还会瓦工、电工、消防等技能。这些在各自领域发挥的能力,只要动机纯正,以荣耀神为目的,便能成为服侍他人、见证信仰的有力工具,而非所谓的“不务正业”。
要智慧,也要忠心
对于侍奉教会的人,要有智慧,尤其在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在社会中生存,不仅要接触信的人,也要接触不信的人。在与不同信仰背景的人交往时,智慧体现在既能坚守信仰的核心原则,又能以包容,尊重的心态理解对方的立场。比如面对那些对基督教存在误解的朋友,若一味强硬地争辩教义细节,反而可能加剧隔阂;而若能用温和的言语耐心倾听,结合生活中的见证自然流露信仰的美好,往往更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温度。与弟兄姊妹相处时,智慧则表现为懂得彼此接纳、彼此成全,不因恩赐大小、服侍岗位的差异而产生比较或轻视,而是像肢体一样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合而为一的教会共同体。
怀着智慧之心侍奉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有忠心,心中常念着福音和教会,如此才能更投入地参与其中。忠心意味着无论身处何种服侍职分之中,无论是台前的带领还是幕后的支持,都能以敬畏之心对待所托付的责任,不敷衍塞责,也不擅自偏离使命的方向。就像圣经中忠心的仆人,即便面对微小的托付,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这种忠心不是盲目服从,而是在清楚福音核心的基础上,将个人的热情与恩赐全然投入到教会的建造中,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真理的教导。当智慧的处事与坚定的忠心相辅相成时,侍奉便会充满力量,既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又能以真诚的爱连接人心,使教会的见证更加稳固而有影响力。
要有内外一致的信仰
顺治帝虽然没有研读基督教的教义,但看到汤若望的信仰和品质就很放心。这便体现出汤若望有内外一致的信仰,也就是日常提到的言行合一。
一个人的信仰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宣称,而在生活中却言行相悖,便会失去信仰的见证力,难以让他人感受到信仰的真实性与力量。相反,当信仰真正内化于心,成为生命的根基,就会自然流露于日常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之中,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守信仰的原则,以爱心对待他人,以正直处理事务,以盼望面对未来。这种内外一致的生命,如同光盐一般,能在世界中彰显信仰的美好,吸引更多人认识真理,也让侍奉在真实的生命见证中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为侍奉的同工,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些,不能只局限于身边一两个人的言行或评价,否则思想会越发狭隘。当我们学会看看以前神仆的榜样,自然能有不少的收获,也能有许多的鉴戒,这也是侍奉中的健康传承。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