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两起校园霸凌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震动。7月22日,四川江油市一栋废弃楼房内,14岁的赖某某被同龄人连续围殴长达四小时。掌掴、踢踹、用废弃水管殴打,甚至逼迫脱衣,施暴者们在残忍中伴随嘲讽和戏笑,并将过程拍下上传网络。视频显示,这群少年并不害怕法律,更无丝毫怜悯,反而肆意挑衅:“20分钟就出来了。”他们知道处罚轻微,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而8月,在广西苍梧县石桥中学,另一名刚满14岁的女生小悠,在开学之初两次被同龄女生在宿舍围殴。短短22秒,她被扇了17个耳光,哭喊着疼痛,而施暴者们却在笑,镜头在记录。受害者的求饶,和施暴者的兴奋,构成了一种刺目的反差。最终,9名施暴学生被送去矫治学校,校长和教师被停职调查。这已经是地方教育和警方所能做到的极限。
然而,社会愤怒并未平息。因为人们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个别校园事件,而是一个社会病灶的暴露。青少年在最该被教导怜悯和责任的年纪,却学会了残忍、欺凌、冷漠。这是教育的失败,更是人心的败坏。
法律的轻纵,惩罚失去了威慑力
在赖某某事件中,不仅有三名直接施暴者,还有围观的同龄人。他们没有阻止,没有报警,反而在一旁“看戏”。这群孩子不是在深夜街头,而是在学校、在宿舍、在废弃楼房这样熟悉的场所。他们不是无知的野兽,而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为什么,他们却表现出比成年人更可怕的残忍?
这正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暴力已被日常化,冷漠已成常态。手机镜头不再是监督的工具,而成了记录羞辱、制造笑料的道具。受害者的哭喊,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闹”。当施暴被当作娱乐,当围观代替伸张正义,道德已在悄然崩塌。
很多人愤怒的另一原因在于:施暴者知道法律不会对他们有太大惩罚。14、15岁的少年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最多被送往矫治学校,或责令家长管教。他们心里清楚:“反正20分钟就能出来。”这种戏谑的回应,揭示了法律在他们心中已毫无威慑。
《传道书》有一句话:“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传8:11)当法律不能迅速、公正、严肃地惩治罪恶,恶人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未成年人保护本是出于善意,然而在失序的现实中,却被利用成了犯罪的护身符。这种制度漏洞,正在助长一代少年的无法无天。
海外的镜鉴:无辜者的牺牲
类似的败坏,并非中国独有。就在美国,23岁的乌克兰难民伊琳娜·扎鲁茨卡在夏洛特地铁回家途中,被一名无家可归的惯犯杀害。凶手布朗有过多次前科,曾因持械抢劫入狱,因暴力威胁被捕,却始终被轻判释放。他甚至在被捕时自称体内有“人造物质控制”,精神错乱显而易见,却依然游走社会,最终酿成惨案。
这一幕,与中国的校园霸凌有着惊人的相似:社会对罪恶的宽纵,制度对责任的推诿,最终让无辜者付出生命代价。不同国度,相同逻辑:当社会不能真正制止恶,就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收割悲剧。
心理危机背后的道德真空
当人们试图解释这一切时,往往把责任推给“心理问题”。没错,施暴者可能有心理缺陷,凶手可能有精神障碍。然而,我们必须追问:为何心理问题如此普遍?为何青少年宁可用暴力宣泄?为何成年人选择沉沦毒品、游荡街头?
答案在于道德的真空。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心却越来越孤独。家庭的破碎让孩子缺乏温暖;教育的功利让学校只关心分数;社会的冷漠让人习惯“事不关己”。在这种荒凉中,年轻人没有学会怜悯与善意,反而被网络、暴力文化、虚拟娱乐充斥心灵。当心中没有真理和敬畏,道德就会全面崩溃。
在西方的舆论中,还有一种诡异的现象:人们对犯罪者充满“同情”,却忽视了受害者的呐喊。以美国为例,很多自由派强调对罪犯的“理解”和“社会救赎”,主张轻刑,反对严惩。然而,结果是大量惯犯不断重返社会,制造更多血案。中国也存在类似倾向:舆论一边指责校园霸凌,一边又有人呼吁“孩子还小,不能毁掉一生”。这种所谓的“同情”,本质上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真正的公义不是纵容,而是让恶得到应有的惩罚,让善得到应有的保护。社会若放弃惩罚,就是在放弃善本身。
家庭的断裂与教育的失守
不论是中国的校园霸凌,还是美国的凶杀悲剧,都有一个共通点:家庭破裂。很多施暴者出身单亲或失序家庭,没有父母的关爱与教导。学校在教育中也失守,把精力放在成绩,却忽视了品格。于是孩子们缺乏爱的滋养,只能用暴力寻求存在感。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当家庭解体,道德必然崩溃。教育是良心的守门人,当教育只剩分数,道德也会流失殆尽。父母的缺席、教师的冷漠、社会的放纵,共同酿造了今天的悲剧。
败坏之后的唯一出路
从更深层次看,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法律的问题,而是灵魂的问题。圣经指出,当人远离上帝,拒绝真理,罪与黑暗就会支配人心。施暴的少年并非天生冷血,而是他们在失去真理的环境中,被仇恨、冷漠、虚无感浸透。美国的凶手布朗甚至声称体内有“力量”控制他,这令人联想到圣经中邪灵的捆绑。我们是否敢承认:罪恶背后,有更深的黑暗势力在操控?
人类社会可以讨论心理学、法律、制度,但若不回归信仰,就无法触及根源。真正的出路,在于恢复对上帝的敬畏与顺服。没有上帝,人的心必然走向虚无;在虚无中,暴力与罪恶就成为必然。
今天,当我们看到赖某某、小悠的哭喊,看到扎鲁茨卡的冤死,我们心中除了愤怒,更应有反思: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正走向何方?
败坏之后是道德的崩溃,而道德崩溃的尽头,就是社会的整体毁灭。人心若不改变,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家庭若不重建,再多教育也是空谈;信仰若不回归,再多制度也是苍白。
出路唯有一条:回到真理,回到敬畏,回到上帝。只有当人心被爱与真理改变,暴力才会止息,冷漠才会消散,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这一切悲剧,都是警钟。校园的殴打声、地铁的尖叫声、网络的嘲讽声,都在提醒我们:人若离弃上帝,道德就会全面崩溃。我们可以再修补法律,再完善制度,再加大教育投入,但若不触及人心的根源,这一切不过是饮鸩止渴。
真正的改变,始于悔改。当我们不再把责任推给制度、推给环境,而是承认人心需要更新,就还有希望。希望就是回到那位创造人、赐下真理的上帝。在祂里面,社会才可能复兴,道德才可能重建,生命才可能得救。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