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的服侍中,我们常与同工并肩配搭,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但因每个人的想法、习惯不同,相处中难免会有意见分歧,也会遇到需要彼此提醒、劝勉的时刻。如何正确地提出批评,又如何以好的修养接受批评,不仅影响着同工间的关系,更关乎教会服侍的果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同工相处中的批评与被批评。
一、批评应出于爱而非挑刺
与同工配搭时,遇到需要提醒的情况很正常,但批评的出发点必须是爱,是为了帮助对方成长、建造教会,而不是为了挑毛病、指责他人。就像圣经里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批评,始终围绕着“爱”,他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林前13:4)。“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出于挑刺的心态去批评同工,那批评永远止不住,况且如此的话,何为包容和爱呢?
真正的批评该像医生的手术刀,目的是治病救人,不是伤害。看到同工在服侍中有不足,先问问自己:是真心为教会好、希望对方进步,还是带着个人偏见,想凸显自己的优越,贬低羞辱同工?耶稣教导门徒:“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7:1),这并非禁止一切批评,而是警诫我们不可带着论断的心态指责他人。
二、批评应对照真理而非个人喜好
1. 先察己,后察人
批评别人前,要先对照真理省察自己。耶稣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要是自己在同样的事上都做得不好,那批评就没有说服力,也难以让人信服。
2. 私下劝勉,公开维护
圣经早就给了我们方法:“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太18:15-16)私下指出问题,是对同工的尊重;可要是当众指责,尤其是当事人不在场时在信徒面前说,很可能会打击对方的信心。就像保罗,虽然在书信里纠正彼得的过失,但在众人面前始终肯定他的使徒身份,这就是很好的榜样。
3.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事,不能攻击对方的人格。所罗门说“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15:1)比如同工聚会安排有疏漏,可以说“这次流程有点仓促,下次咱们提前三天核对细节吧”,而不是说“你总是这么马虎,上次也这样”。翻旧账会让批评变成否定个人,违背了帮助对方成长的初衷。
三、被批评时谦卑受教,乐于悔改
1. 不急于辩解,先安静聆听
被批评时,本能反应可能是辩解,但真正成熟的属灵修养是“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约伯被朋友指责时,即便委屈也先默默听着;大卫王听到拿单的责备,立刻就悔改了。安静聆听不是软弱,而是成熟的表现,因为批评里或许藏着我们自己没发现的问题。
2. 分辨批评中的真理,放下血气
不是所有批评都对,都要照单全收,那样容易失去判断力,被PUA,但里面往往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保罗面对犹太人的攻击,总能分清哪些是真理的提醒,哪些是偏见的毁谤。被批评时,不妨祷告:“主啊,求你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是批评有道理,就虚心接受;要是有误解,就温柔解释,不用争个对错。
3. 以恩慈待人,彼此包容
教会同工皆在成长路上,难免有软弱之时。面对不中肯的批评与误解,当牢记保罗的劝勉:“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更当回想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世人的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在真理中坚固自己,以恩慈回应不客观的批评,让基督的爱彰显在彼此相待之中。
四、同工相处当以基督为中心
不管是提出批评,还是接受批评,都要以基督为中心。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这份爱,不是因为对方完美,而是源于基督对我们的爱——他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我们也该这样对待同工。
当我们怀着基督的心对待彼此,批评就会成为帮助成长的工具,而不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当我们互相包容、彼此担当,教会就能彰显基督的荣美。愿我们在服侍中,都能活出真理的智慧和爱心的温柔,同心合意建造教会,等候主的再来。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