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课程学习谈如何走近年轻人——爱与接纳

作者: 苏冉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19 16:57:08
分享与播放

如果只看最后一天的画面,你很难相信他们起初是那么羞涩、社恐。有人在小组里流泪祷告,有人勇敢讲出心底的伤痛,彼此拥抱,眼中微光闪烁。但就在两天前,他们还是沉默不语、彼此疏远的年轻人。

可这一切,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初见:拘谨与沉默

近日,华南一间教会举办了为期两天半的真道课程学习,有50余位年轻人报名参加。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着不同的原因相聚在这里。有的人是父母替他们报了名,拗不过,只好来走个过场;有的人被“赚钱”的名义“哄骗”过来;也有人想逼自己突破舒适圈,尝试一些新的社交。

课程在周五晚七点正式开始。踩着点,学员陆续走进会场。讲台上的赞美队用诗歌表达着对大家的欢迎。主领人邀请大家站立、举手赞美。然而,得到的回应却很拘谨。

正对讲台中间的座椅,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小姐妹,脸颊因为紧张与炎热而泛红,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她小心翼翼地站起身,眼神不断张望,生怕动作出格。主领人邀请大家举手时,她的双手只是半抬到胸前,仿佛在自我安慰般完成动作。这种窘迫不仅在她身上,几乎在每一个年轻人的举动里都能看到。

短暂的赞美过后,进入小组破冰。五个小组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取组名、想口号。然而,面对组长的提议,大家面面相觑,羞怯的眼神在空气中游走,没有人愿意先开口。最终,沉默只能由组长打破。

彼时,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感仍在,大家更多是被动参与。

转折:一句“你真棒”的力量

然而,转变悄然发生在第二天。接下来两天的早、中、晚,每个阶段都将进行一到两次的视频课程学习,中间还会穿插游戏,茶歇以及祷告的操练等。而在每次的学习结束都会设立小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各组探讨的结论和观点。主持人提议,小组讨论后的分享环节,大家为每一位上台分享的人大声说“XXX你真棒”,就是这样看似一句寻常的鼓励,却在一群年轻人中迸发了意想不到的力量。被肯定、被拥护的氛围,逐渐让一些人敢于站起来表达。

茶歇时,角落里的学员也不再躲闪。有人主动去尝点心,有人被组长轻声关怀:“要不要来一杯茶?”这些微小的举动,慢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而那位起初因拘谨脸颊涨红的姐妹,也在晚上的祷告会中流下眼泪。她不善言辞,却开始用行动去关怀他人,关切身边人的需要,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一位小姊妹勇敢分享了自己的重担:求职的压力、家人的病痛、无力感……这些话,她以前从未对陌生人说起。

“我是一个很社恐的人,但现在我不那么社恐了。”在最后一次小组分享中,一位弟兄的分享,赢得了阵阵认同。很多人见证自己在这里的转变,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与接纳。

服侍:细节中的爱

转变的背后,是同工们日复一日、看似不起眼的付出。每次离开座位再回来,水杯里的水总是满的;厨房的叔叔阿姨精心准备饭菜,还贴心送上小礼物;组长总是留意角落的学员,递上一块点心、一句关怀。茶歇室每次都有丰富美味的点心和精美的果盘;每一次进场与离场,服侍团队都列队欢迎和欢送。所有的爱,都静静地藏在这些细节里。

一位原本被“挣钱”理由骗来参加的小姊妹,在见证会上告白:“来了之后,我觉得钱不重要了。在这里我收获了爱和友情,有人听我说话,有人愿意陪伴我。连和妈妈破裂的关系,我也想要去修复了。”

即便是下午困倦时,有学员直接趴在桌上睡着,组长也没有叫醒他们,只是安静守候。那种被接纳的氛围,使人安心。 

爱与接纳的力量 

课程结束时,牧师坦言:“其实一开始很担心,不知道大家能否适应。我们提前两个月为聚会祷告,直到今天,看见大家里面的改变,我们知道神听了祷告。” 两天半的时间并不长,却让人看到:年轻人并非抗拒信仰,他们只是害怕被评判,害怕在陌生中显得格格不入。

当他们被接纳、被倾听、被陪伴时,便愿意敞开心扉,甚至重建与神、与人的关系。 正如约翰一书所说:“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走近年轻人,也许不需要更多的规条,而是愿意去爱、去服侍、去接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