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0日,日军在厦门五通登陆,鹭岛沦陷,硝烟弥漫。曾厝垵礼拜堂首任传道(我的外公)蔡振勲携妻女逃难至安溪,又辗转至平和县“走日本”(闽南语意:逃难)。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山格礼拜堂的黄宝山牧师、平和小溪救世医院培养的林文宽医师(时任山格基督教会执事)伸出援手,不仅为蔡家提供了庇护,更让信仰的种子在乱世中生根发芽。外公蔡振勲受聘文峰礼拜堂,我妈妈蔡室容则在山格教会办的(侯山书院前身)山格育文初小执教,将知识与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山格育文初小旧址
林文宽医师的英年早逝,让这个家庭陷入悲痛。我妈妈蔡室容毅然承担起帮助照料林家七个年幼子女的责任(当年林卿云是老大,还不到十岁)。他们都亲切叫我妈妈为“容姑”,我们也回称“兄、弟、姐、妹”,称卿云为姐。
读中学时的卿云姐
林卿云(1930年8月17日生)便是在这样的风雨中成长。卿云姐聪慧坚韧,1949年毕业于漳州教会办的龙溪县私立进德女子中学,1953年赴山东医学院深造,后投身公共卫生教育事业。从泉州卫校、福建卫校到漳州卫校,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慈爱的师者风范,培养无数医疗人才。即使文革期间被下放农场,她仍坚守信念,落实政策后重返讲台,1985年获福建省卫生厅“三十年教育荣誉”表彰。
卿云姐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倾囊相授;对亲朋邻居,她总是慷慨相助。原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王副院长评价她:“林卿云老师是漳州卫校元老,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师德高尚,令人敬仰!”“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这节经文,仿佛正是卿云姐一生的真实写照。她工资虽不算高,心中却始终怀揣丰盛的爱,将点滴积蓄化作家乡教会的砖瓦、漳厦两地聚会的灯火,活出了属于神的荣耀见证。
卿云姐的退休岁月从未褪去信仰的热忱,她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朴实而深刻地诠释了“不可停止聚会”(参来10:25)的真意。她不仅以行动活出爱神爱人的教导,更将这份信念化作具体的关怀与奉献。尽管自己省吃俭用,她却对平和山区的教会慷慨相助,她的爱宛如“荆棘中的百合”,在艰难处依然散发馨香。
她深爱教会,以奉献见证合一,这些付出远不止于物质,更是一份“用爱心互相款待”的肢体之情。信仰贯穿她生命的始终,直至病榻之上,她仍心系线上崇拜,以心灵与诚实持续敬拜。卿云姐用她的一生,将抽象的信与爱,写成了具象而温暖的见证。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7)卿云姐于2025年9月13日18点25分安息主怀,享年96岁。临终前,她特意嘱咐丧事一定要按基督教礼仪办理,并将积蓄装入信封,亲笔写下“感恩奉献 林卿云”,将最后的虔诚献给主。
今天,我们追忆卿云姐的百年人生,感念她以信仰为灯、以仁爱为行的光辉品格。“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启14:13)“音容宛在念卿云,灵魂安息归天路”。愿她安息主怀,天堂再无病痛,唯有永恒的平安与喜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