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异端?异端(Heresy),希腊文原意是选择,即人选择所信之道。此词在《新约》中有两种含义:①作某派、某党或教门讲,如撒都该教、拿撒勒派等(徒5:17;15:5;24:5;26:6;28:22)。②表示与正道不符合。圣经是基督真道的唯一准则,凡与此相悖者即为异端(徒24:14;林前11:19;加5:20;多3:10;彼后2:1)。后特指教会当局判为谬误的神学教义或神学体系。在2世纪,教父们以先知和使徒的教导为判断教义的标准。伊里奈乌和德尔图良强调以信条为标准,信条乃概括使徒传下的基本信仰而成。
后来,规定正统教义并谴责异端,成为宗教会议的职责。12、13世纪天主教会成立异端裁判所。异端分子经教会审定后仍坚持异端,则转交政府惩办。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仍坚持古代和中世纪有关异端的理论。基督教各派别大多自称正统而斥责其他派别为异端。20世纪普世教会运动兴起,宗教改革运动以前提出的关于异端的传统观念已大有转变。(《圣经百科辞典》第1073页)
什么是邪教(Heathendom)?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鼓吹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邪教也可定义为:一个团体,利用科学、宗教或治病为幌子,掩盖其对信徒的权力、精神控制和盘剥,以最终获取其信徒无条件效忠和服从,并使之放弃社会共同价值观,从而对社会、个人自由、健康、教育和民主体制造成危害,即为邪教。官方认定的邪教组织有 “法轮功”、“全能神”、“统一教”、“呼喊派”、“观音法门”、“血水圣灵”,包括最近出现的“老牌”邪教组织“一贯道” 等。尽管世界各国和国际学术界对于“邪教”的概念界定仍因体制、法律框架差异和学术争论等而尚未有统一标准,但邪教组织的邪恶本质以及它们的欺骗性和极端社会危害性,越来越被世界公众、学者以及政府机构所深切认知,由此国际学术界对“邪教”的学术界定也逐渐趋于大同。
在基督教历史的长河中,异端邪教的存在如同一颗颗毒瘤,不仅侵蚀着教会的健康,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甚至危害国家安全。这些异端邪教,他们打着基督教宗教信仰的旗号,却传播着与圣经教义背道而驰的邪说,他们利用人们的信仰需求和心理弱点,散播谎言和误导,给信徒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
对于教会来说,异端邪教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对此要提高警惕并有相对的措施,不能只停留在异端邪教“拉羊”这个层面上,只考虑你教会的信徒流失了,而不考虑它的严重危害性。首先,异端邪教分子常常煽动信徒之间的纷争,制造分裂和混乱,严重破坏了教会的和谐氛围。一个分裂的教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无法有效地传播福音。其次,异端邪教对教会的教义和传统进行挑战,试图颠覆现有的信仰体系,这无疑对教会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最后,异端邪教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教会的形象受损,使得外界对基督教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阻碍了福音的传播。
更严重的是,异端邪教会危害国家的安全!除了对教会的危害外,异端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来自于境外的异端。首先,一些极端的异端邪教团体可能利用基督宗教作为工具,从事非法活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他们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损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其次,异端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还有的异端邪教团体可能宣扬道德相对主义,否定绝对的道德标准,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异端邪教的传播还可能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的异端邪教团体可能利用宗教作为借口,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冲突,这样的案例是有的。
对于家庭来说,异端邪教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异端的邪说可能对家庭成员的信仰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其次,一些异端团体可能利用家庭成员的弱点,诱导他们加入邪教组织,从而破坏了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最后,异端的存在还可能对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损害。一些异端团体可能利用家庭成员的信仰需求,骗取他们的财产,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不要以为异端或邪教离我们很远,实际它时时刻刻都在窥探我们,随时随地都像一只饿狼一样准备攻击吞噬我们。
某市郊区的一对夫妻,原本是勤劳致富的养鸡专业户,凭借养殖技术和勤劳双手,建起了宽敞的瓦房和厢房,还将两个女儿送进学堂,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2011 年,在一次赶集卖鸡蛋时,夫妻俩遇到一个陌生妇女,该妇女向他们宣扬 “老天爷就是真神,只有信真神才能过好日子”,并塞给他们一本小册子,让他们回家看看,还邀请他们去邻村聚会。丈夫从小信神信鬼,被妇女的话吸引,背着妻子第一次参加了 “全能神” 聚会。此后,他通过多次被 “浇灌”“洗脑”,彻底掉进 “全能神” 的深渊。妻子在他的说服与带动下,也从半信半疑转变为坚信不疑。
由于邪教组织成员男少女多,加上男人头脑灵活,半年后他升为 “教会” 的文字辅导员,更加频繁地参加邪教活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所谓的 “聚会交通”“传福音、得福报” 活动中,还把多年积攒的积蓄源源不断地作为 “奉献款” 交给邪教组织。
2012 年 12 月,男人因参与邪教非法宣传活动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但这并未唤醒他们,反而让夫妻二人变本加厉。他们按照邪教组织要求,与亲属断绝联系,离家为邪教 “尽本分”。
2019 年,妻子回到家中,被姐姐发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直肠癌。同年,在外 “尽本分” 的丈夫突发脑血栓,说话口齿不清,走路失衡。邪教组织看他们失去利用价值后,将他们开除回家。
当地反邪教志愿者多次上门帮扶,想把 “全能神” 害人的真相告诉他们,但夫妻二人总以身体不舒服回绝,仍然痴迷地依靠 “祷告” 维系生命。2023 年 10 月,男人在病痛的折磨中离世,妻子同样拒绝配合直肠癌后续治疗,身体每况愈下。原本幸福美满的小康之家,最终支离破碎。
在宗教社会资本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到社会网络的两个层次。其一是宗教网络。基督教的建制结构是宗教网络的基础,如天主教、圣公会、卫理公会。宗教个人或组织的网络则往往以自身为起点,以所属的宗派为依托,不断向外扩展。其二是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不仅包括宗教网络,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网络,是宗教网络切入的这些网络的总和(为了行文方便,本书中简称社会网络)。宗教网络与社会网络紧密相连,而宗教网络是嵌入在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之中的。宗教性关系总是与社会性关系掺合在一起,更广泛的社会网络比宗教网络为宗教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渠道。持开放系统观点的组织理论学者和社会学家认为,组织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并嵌入其中的社会网络。因此,宗教以什么样的类型嵌入社会网络,这是宗教社会资本研究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异端邪教对教会、社会和家庭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异端邪教的侵蚀。我们要加强信仰教育,帮助信徒建立坚固的信仰基础,使他们能够识别真伪,不受异端邪教的迷惑。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社会监管,配合社会打击异端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信仰家园,让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如果说全球化助推了宗教的跨国流动,那么互联网则造成自宗教改革时期以来媒体与宗教的第二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结合,故网络宗教所带来的变革甚至有“第二次宗教改革”之称。与继纸面(平面)传媒出现的其他新型媒体如广播和电视不同,网络媒体具有“三最”(最快、最广、最直接)、“三无”(无法律、无国界、无法管制)以及低门槛、低成本、即时性等革命性特征,这便大大提高了宗教团体基层动员、影响政治议程、直接宣教和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可使世界各地的任何宗教问题迅速透明化、国际性和政治化,同时也为新兴和弱势宗教或信仰团体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从而对传统建制教会形成冲击。事实上,网络的无国界性有助于塑造超宗派、跨国界的社会组织认同,这是宗教参与全球议程、形成全球动员的前提条件。与其他网络媒体一样,宗教网络作为信息的“简化器”或“放大器”,也造成和加剧负面宗教信息的流动和宗教领域的媒体、国际偏见,成为某些国家攻击他国人权状况或贬损他国国际形象的手段,在一些情况下更成为宗教恐怖主义的工作平台。(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序)
在我国,从1949年后到文革结束前的近30年的时间内,宗教学术研究基本陷于瘫痪局面。在只有宗教批判而无宗教研究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化的宗教策论便占据了宗教出版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些论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有强烈的政策性或对策性、有鲜明的敌情观念和反境外宗教渗透立场,把具有西方背景的基督宗教作为主要防范对象、把宗教问题与安全问题挂钩或等同起来的安全化倾向,以及把宗教问题视为传统安全问题(这不仅指宗教安全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来已久,而且指将宗教问题与国家主权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权安全等量齐观)等。事实上,“反宗教渗透”甚至成为讨论一般宗教问题的基调之一,而这些关于境外宗教问题以及宗教与我国国家安全的论述便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渗透学”。目前,与涉及如何评价宗教的“鸦片论”一样,“反渗透学”在我国学术界已有所淡化,但其作在宗教对策领域官方话语体系的一部分仍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为此类“反宗教渗透”的著述为数众多,可查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另可参见郭培清:《反宗教渗透综论》,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又如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工作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全国宗教工作理论务虚会论文集》中,文章题目涉及反宗教渗透的就有《认清形势常抓不懈积极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抵御利用宗教渗透辨析》、《境外宗教渗透的渠道、特点与对策探讨》和《试论抵御渗透与扩大开放的关系》等多篇。境外宗教渗透被描述为“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作为渗透的工具,打着宗教旗号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发展教徒……渗透的实质是要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统一的事业,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见张夏:《新时期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几点思考》,载《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4期),第48页。】
抵制和防范基督教异端邪教对教会、信徒和社会的侵蚀和迷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以下是一些建议:
1.加强信仰教育
基督教两会或者是教会要向传道人、信徒提供系统的神学教育,确保信徒对基督教教义有深入、准确的理解。比如开展定期的圣经学习班、灵修班、提升班等,帮助传道人和信徒熟悉圣经内容、正统的信仰真理,识别真伪。要不断地强调信仰的实践性,鼓励信徒将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
2.提升牧者素质
牧者要提高反异端邪教的认识,时刻保持抵御异端邪教的警惕性。应具备扎实的神学知识和良好的牧养技能,能够引导信徒正确理解和实践信仰。牧者不能安于现状,甚至对异端邪教视而不见,那样会姑息养奸害了教会。应接受持续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宗教环境。
3.建立健康的教会文化
鼓励开放、包容、理性的讨论氛围,避免极端主义和盲从是抵制反对异端邪教的一个好办法。如:构建"安全表达"机制,每月设立"透明分享日",鼓励信徒提出困惑(包括神学疑问、教会管理建议),由受过训练的牧者用"三明治沟通法"(肯定—探讨—鼓励)回应。某教会试行后,85%的参与者表示"更敢表达真实想法"。
要争强增护教意识,建立"神学监护小组",由若干资深信徒加上位外部顾问组成,当发现某成员过度狂热时,以"陪伴研读经典"方式温和介入。某案例中,这成功帮助1名受"成功神学"影响的信徒回归平衡。要强调教会的团契精神,促进信徒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4.强化教会治理
建立有效的教会管理机制,包括对异端行为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教会内的活动进行适当的监督,确保其符合基督教教义。
教会要有预警机制,有的教会已经建立起聚会点儿、村镇教会、县级教会、市级教会的反异端邪教的预警机制。需要警惕的预警信号,当某成员出现以下行为时启动关怀程序:突然大量购买不明来历的"属灵材料"并强力推销;宣称获得"独家启示"且拒绝小组查经;开始用"属灵黑话"替代正常交流,发送一些境外的、或来历不明的所谓牧师讲道、小组课程等等。
为防止异端邪教的蔓延,有的省市一级基督教两会已经发文件确认某个异端或者邪教通报全省,以引起警惕。
5.提高媒体素养
教育信徒如何识别和批判媒体中的错误宗教信息,避免被误导。利用媒体平台传播正确的基督教信仰知识,对抗异端邪教言论。
在短视频和算法推送时代,异端邪教早已把战场搬到线上:一条 15 秒的“见证”和“讲道”往往比整本教义手册和常年的牧养更有穿透力。教会如果只在围墙里讲道,就等于把公共广场拱手让人。 “媒体素养”不是选修课,而是 21 世纪基督徒的洗礼后续。当信徒学会“用真理短视频打败异端邪教短视频”,异端邪教就失去了最大的传播红利。我们要“用诸般的智慧”把人心夺回,而不是把平台让渡。
6.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沟通
这方面很重要,因为据我所知,政府有专门反异端邪教的组织和平台,还有专家、学者。加强和保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就能知道异端邪教的动态、他们的发展、他们所谓的教义和理论,有的放矢地确保宗教活动合法合规。
同时也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示基督教的积极形象,减少异端组织的吸引力。
7.关注家庭和个人层面
提供家庭辅导(不是在家庭搞宗教活动),帮助家庭成员识别和抵制异端邪教思想和渗透。
基督教两会和教会等基督教活动场所要鼓励个人在面对宗教困惑时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最后一公里”的属灵争夺。很多异端邪教正是打着“陪你过日子”的旗号,在婆媳矛盾、高考焦虑、婚姻冷暴力里钻空子,贩卖他们的歪理邪说。
对于什么是异端邪教、如何抵制?很多信徒不是不想问,而是不知道“该敲哪扇门”。这样我们的基督教两会或者是教会,就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专门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不能只把它当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副业”。
所以我们的基督教两位和教会还要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第一,异端邪教在本地有没有?第二,都是哪些异端?有什么显著的特征?第三,这些异端邪教对教会的侵害突破口是什么?第四,我们的各级教会团体对异端邪教是否有比较完整的抵制措施?第五,要警钟长鸣、不断地提醒传道人和信徒对异端邪教的警惕性,并且要有案例和见证等来提示。
我个人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异端邪教对教会、信徒和社会的侵蚀和迷惑,维护我们信仰的纯洁性、教会的复兴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