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肩承圣职:当神学生尚年轻时

作者: 林秉强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4 14:33:45
分享与播放

教堂的木门缓缓开启,一位年轻的神学生步入圣所。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他未经历太多风霜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他身着略显宽大的圣袍,手中紧握的《圣经》边缘已被翻得微卷。台下的会众中传来几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那些布满皱纹的眼睛里,藏着掩饰不住的疑虑:这样一个面庞光洁如少年的牧者,如何能理解生活的重担,如何能安慰破碎的心灵,如何能指引迷途的灵魂?

这场景在今日教会中愈发常见。神学院毕业生年龄日趋年轻,他们带着满腹神学理论和火热的心志,却面对着以阅历衡量价值的信仰群体。这种张力不仅考验着年轻神学生自己,更考验着整个基督教群体对呼召、恩典与成熟的理解。

翻开《圣经》,神圣呼召超越年岁的例子比比皆是。撒母耳在孩童时期就能听见神的声音;大卫被膏立为王时不过是牧羊的少年;耶利米蒙召时自称“年幼”而惶恐;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在年少时就用智慧和敬虔震撼了巴比伦王朝。新约中,使徒保罗对年轻同工提摩太的劝勉尤为触动人心:“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这话语中蕴含着属灵成熟的革命性定义——不是以年岁和经验为标准,而是以生命各层面的见证为衡量。早期教会传统认为,约翰写作福音书时已年迈,但马可完成他的福音时却相对年轻。神圣启示从未被年龄限制,圣灵的气息吹拂在每一个愿意敞开的心灵中,无论那心灵居住于何种年岁的身体之内。

年轻神学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属灵品质,一种未经世俗过多雕琢的纯粹信仰。他们的神学思考尚未被“历来如此”的框架完全束缚,能够以新鲜的视角解读永恒的真理,如同初春的泉水,清澈而活力充沛。他们天然贴近时代的脉搏,理解年轻一代的语言、文化和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能搭建理解的桥梁,让古老的福音以当代人能共鸣的方式被传达。他们的热情尚未被岁月的重担消磨,那种全然的奉献能够点燃冷漠的心灵,唤醒沉睡的灵性。他们没有太多需要打破的固有思维模式,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来完成大使命。这种可塑性是教会更新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当然,年轻并非没有挑战。缺乏生活阅历可能使他们在辅导关怀时显得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一位经历过婚姻危机、育儿艰难、病痛折磨的会众,或许难以从未经这些事的年轻牧者那里得着共鸣。未经考验的信心需要在现实困境中得以坚固,权威的建立需要时间与智慧的积累。年轻神学生可能对教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准备不足,理想主义在面对现实阻力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解经讲道可能学术性有余而生命性不足,难以将神圣真理与日常生活深刻连接。然而,这些不足不是永恒的局限,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正如麦子需要时间成熟,工人的生命也需要在实践和圣灵的光照中逐渐成长。

面对年轻的神学生,年长会众当以“属灵父母”的心态拥抱这些神国的新兵。这不是降低标准或盲目接受,而是以智慧引导他们成长。给予耐心等待的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提供经验分享却不越俎代庖,尊重他们独特的侍奉方式。用代祷托住他们的侍奉,因为属灵的争战真实而激烈。用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同时以爱心说诚实话,帮助他们看见盲点。真正的属灵传承不是批判与排斥,而是“保罗与提摩太”般师徒关系的现代演绎——彼此成全,共同成长。年长者提供阅历的智慧,年轻人带来新鲜的视角,二者在基督里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更加完整的信仰群体。

年轻神学生自己也当时刻谨记:谦卑受教是成长的捷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是弱点,而是智慧的开始。持续学习是成熟的路径,不仅学习神学知识,更学习理解人心和人性。扎根真理是侍奉的根基,在时尚潮流来来去去时,坚守那历久弥新的福音真道。保持灵性是力量的源泉,因为侍奉不是靠自己的才能,而是靠从上头来的能力。年轻神学生需要培养聆听的耳朵——聆听圣灵微小的声音,聆听长者的智慧,聆听会众的心声。他们也需要找到属灵导师,寻求反馈和建议,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侍奉。

在神的国度中,祂常常“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当我们面对那位看似“什么都不懂”的年轻神学生时,我们或许正在见证神能力覆庇人之软弱的又一明证。神圣呼召从不拘泥于年岁,智慧之言有时恰恰出自纯真之口。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属灵复兴运动都是由年轻人发起和推动的。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等人开始牛津圣洁团契时都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爱德华兹发表那篇震撼人心的《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时,年仅二十九岁。

最终,教会不是由完美无瑕的圣人组成,而是由蒙恩的罪人共同构成。年轻神学生与资深信徒共同组成基督的身体,彼此配搭,互相补足。年长者提供稳定性和深度,年轻人带来活力和创新;年长者传授传统的智慧,年轻人挑战僵化的形式;年长者提供经验的指导,年轻人提供新鲜的热情。在这种代际配搭中,我们方能真正彰显神丰富的智慧与恩典。教会既需要扎根深厚的橡树,也需要轻盈活泼的溪流;既需要沉稳的磐石,也需要涌流的活泉。

当下次见到那位面庞光洁、眼神热切的年轻神学生时,让我们以信心的眼光看待这些神国的新兵。让我们记得:那在他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神圣呼召的神秘与奇妙,恰恰在于它超越人的预期和判断。神看见的不是外在的年岁和经验,而是内心的准备和忠诚。在神国中,一个柔软而奉献的心灵,远比一个充满自我成就却刚硬的心灵更为可贵。让我们为这些年轻的神学生祈祷,求主赐给他们超越年岁的智慧,深扎根基的信仰,和温柔坚韧的牧者心肠。也求主赐给我们欣赏和接纳的心,能够看见祂在这些年轻仆人身上的奇妙作为。

因为神的国正属于这样的人——那些像孩子一样单纯信靠,又像成年人一样坚定持守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或许能最近距离地目睹“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的神圣悖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