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有位姊妹摔伤了腿,给教会打电话,希望有人能去为她祷告。她腿脚本来就不方便,这一摔,情况更是不知有多严重。同工们说好了第二天去,也约定了时间和碰头的地点。可到了第二天,只有一位同工准时到了站点,其他人都因为临时有事来不了。没办法,这位同工只好另外叫上一位信徒,两人一起上了塬。
怎么会这么巧,大家偏偏都走不开呢?后来,一位同工说出了实情:“不能她一叫我们就立刻过去。上次她请大家去家里聚会,从头到尾,连杯水都没给准备。”
大家都明白,同工们在乎的并非那一杯水,问题在于,他们无法理解这位姊妹待人处事的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努力想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以便于更好、更密切、更长久的往来。而好印象首先是从以礼相待开始的。我们会为自己的失礼而纠结懊恼,同样也会为别人的礼节缺失而心有芥蒂。虽然在教会我们更注重爱,但礼节也是少不了的,它就像调味品,让人心火热,让爱更加完美。
礼节也可以看为常识。在一般情况下说礼节似乎有点生硬,但换成常识就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所谓常识,就是作为一个人来说最起码要知道、要懂、且要做到的。比如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水,甚至向对方微微点一下头,这些都在体现着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也体现着一个人对人与事的态度,甚至我们以此来推断此人是否正常。
那如果一个正常的人却表现得没有常识,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往往会在确信自己无错后就开始轻看并逐渐疏远对方,这是一种心理效应。无论表面怎样客套,心里的距离已经拉开了。虽然我们做工、传福音从来也不计较什么,可情感上却没有了那种热情与亲切,信心自然也就减少很多。
想必一般人都懂常识,可为什么却在最简单、最起码的事上体现不出来呢?人心很复杂,我们没有办法能说清楚。我们能说清楚的是,礼遇他人,自己就不会被冷落。如圣经所言,我们想要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就当怎样待人。
爱与礼节如果不是装出来的,那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时候看他们都十分相像。有爱的人就表现出礼节,行礼节的人伴随着爱,这是不可质疑的,因为心里有的,行为上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圣经在《撒母耳记上》记载了大卫与拿八的事。经文记载:我们没有欺负他们,他们也未曾失落什么。大卫在旷野对拿八的牧人以礼相待,他希望拿八也能以礼回应自己,可拿八却出口羞辱大卫,说他是悖逆主人奔逃的人。拿八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自然不懂得感恩,里面也没有爱,让他以礼回应就很难。圣经记载拿八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恶人。
我们常会从礼节来判断一个人的生命光景,并藉着行为示范与圣经教导来帮助人醒悟和成长。正如那位同工所言,“不能一叫就去”,其用意并非计较得失,而是希望对方能明白,爱与尊重需要体现在彼此相待的礼节中。
若将同工的服侍视为理所当然,乃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同工尽责本是应当,但受助者积极的回应与热情的呼应,同样是蒙福的管道;反之,这工便难以产生真实的果效。
真爱必有礼节,礼节见证真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陕西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