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瑞典老朋友宝珍

作者: 林星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4 14:39:02
分享与播放

二〇二三年清明刚过,我收到瑞典朋友发来的邮件,朋友说他的阿姨宝珍(中国名字,瑞典名字Borghild Eklund)身患癌症病重。在弥留之际,她还不忘中国,不忘我这位当时年轻的中国医生。几天后,宝珍就被主接走了……

夜阑人静,坐在橘黄色的灯下,我凝视着这张寄自瑞典的贺卡,一遍遍吟诵着贺卡上的祝词,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一九九六年九月,我到瑞典,在风景如画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学习三个月。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她凭着对中国人的直觉,一眼看出我是个中国人。当她用慈母般的声音问我“Are you Chinese?”时,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告诉我,她曾随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西北度过难忘的童年时代。虽然她只记得一句“你好”及一首汉语赞美诗,但长长的中国情结却让她五十八个春秋魂牵梦萦。她告诉我,她有一个非常好听的中国名字叫“宝珍”。我们一见如故,攀谈起来。她关切地问我,第一次出国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得知我觉得旅馆费太贵,她当即邀请我住到她家的客房,一来可省去昂贵的旅馆费,二则她的表姐伊迪丝从美国来瑞典小住,可以教我学习英语。当天我便被接到她的家中。

宝珍告诉我不该遗忘的故事。宝珍的父母亲都是瑞典人,父亲Albert Eklund,中文名字叫桑济济(音译),母亲Hildur。桑济济13岁时只身从瑞典漂洋过海到美国学习英语。为了到中国传福音,他刻苦学习汉语,不久就能用汉语交谈。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离开家园,来到当时还十分贫穷落后的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乡村,默默地将一生最好的时光奉献于此。三十年代,宝珍的母亲从瑞典到英国学习英语,以后又学习汉语,结婚后就来到桑济济教士在山西工作的地方。他们说:“中国是我们的牧区。”1944年,桑教士因染上伤寒病在山西静悄悄地走了,在这短短的人生旅程,他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属灵的灯塔,使多少人找到了属灵的方向。桑教士去世后,Hildur强忍悲痛,匆匆掩埋了桑教士,带着宝珍及宝珍的姐姐宝恩、弟弟,继续在山西工作。1946年冬,Hildur带着三个孩子离开山西,取道苏联返回瑞典。途中,宝珍的弟弟不幸染上不知名的疾病而夭折。回到瑞典的Hildur将宣教的服侍转为牧教,直到1968年退休。退休后,她仍深深眷念着中国,便到台湾省传福音。离开台湾时,台湾的弟兄姐妹送给她一面小锦旗,上书“佳美的脚踪”,这面锦旗成为宝珍一家的传家宝。

1995年,宝珍、宝恩及林达先生、哈娜女士等三十余位瑞典传教士的后代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第二故乡山西、内蒙等地。虽然他们已找不到桑教士的墓地,但当他们在当地座无虚席的教堂听到年轻的牧师在读:“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无不流下感恩的热泪……

住在她位于斯市南郊的六楼公寓中,我像是回到家了。她和八十高龄的伊迪丝像母亲和奶奶一样照顾我的饮食起居,陪我参观了斯市各大医院,驾车饱览了瑞典南部静谧的田园风光,还到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市及她的故乡咏比看望她的姐姐宝恩。

虽然我们三人年龄相差一代甚至两代,语言、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却像家人一样融洽相处。茶余饭后,我们一面欣赏窗外层林尽染的秋色、银装素裹的冬景,一面畅谈信仰、家庭、事业。她们教导我要做一个忍耐、温柔、谦卑、充满爱心的人。她节假日常常为有子女的护士姐妹顶班,让她们享受天伦之乐。虽说她只是一名全科护士,但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到美国留学多年。她悉心向我传授多年积累的老年病护理经验,有一次还特地带我一起到医院老年病科上夜班,让我感受到她对每一个病人的爱心。

每到一处,她总不忘向我传递瑞典人先进的环保理念,希望我的家乡福建也能像斯德哥尔摩那样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她告诉我,瑞典人的衣着讲究实用、简洁、大方,过时的或旧衣帽从不随意丢弃。在斯德哥尔摩,周末的下午常常有各个教堂组织的义卖活动,人们将旧家具、衣物等物品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贫穷国家的人民。

有一次,她带我到义卖点买了两块旧窗帘,让我带回福清。后来我妈妈用这块旧窗帘做了我女儿的钢琴罩,看到的朋友都赞不绝口。

她们盼望我能将瑞典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带回福建,造福人民。临别前,她们和几位朋友不仅送给我不少英文原版医学书刊,还准备了口对口简易呼吸器等医疗设备让我带回。

短短三个月转瞬即逝,我带着瑞典人民的深情厚谊,挥泪告别了这座诗情画意的“北欧威尼斯”。在亚特兰大机场分别时,她们悄悄把我之前付的五百美元生活费重新塞进我的衣袋,轻声说,这些钱或许可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病人……

二〇〇八年,宝珍应邀来中国福清做客,这是她第一次到我国南方。

宝珍到来后,我陪她走访了福清的几处名胜古迹,也带她到几位好友家中做客。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起去游览石竹山与石竹湖。乘缆车缓缓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湖畔山色葱郁,生机勃勃;湖面宽阔宁静,湛蓝的湖水泛着粼粼波光,成群的鸟儿自在觅食嬉戏。宝珍被这片完好保留的自然风光与绚烂的湖山景色深深吸引,不时举起相机,频频按下快门。她轻声告诉我,石竹湖的景致让她想起瑞典南部的维特恩湖。

随后我们游览了福清海口的龙江桥和古镇古街,她既为我们先辈的智慧与匠心赞叹不已,也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向文物部门反映,好好保护古镇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参观崇圣博物馆时,她又对中国古代陶瓷的精美工艺赞不绝口。

我带她参观我们医院。走进科室时,她一眼就注意到了我桌上那本草稿纸本——那是我收集同事们单面使用后的废纸,翻面装订成册,用来随手记事的。她对此十分赞赏。看到有些科室在很明亮的地方也开着灯,她感到很惋惜。参观结束后,她给我市护理学会的护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她说,许多福清市民的住房装修和室内陈设与瑞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室外的大环境却有待进一步改善。

宝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却远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