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坐落着一座雄伟、美丽的教堂,为当地重要的地标建筑与旅游打卡之地。
早在公元12世纪时,蒙古就有基督徒。当时的汪古、乃蛮、克烈等等部落,都是信奉景教的群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这些部族随着蒙古骑兵东征西讨,从而让元朝出现了基督徒群体(包括景教、天主教等)。有着“四帝之母”之称的唆鲁禾帖尼就是一位来自克烈部的景教徒。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到了北元时期,蒙古地区的景教徒群体最终消失了。而到了康熙时期,为了绘制全国地图的需要,一些耶稣会士得以借着“皇命”进入蒙古地区。他们在为朝廷服务的同时,也在蒙古地区传播福音。再加上有些内地汉人信徒迁徙至此,蒙古信徒数量逐渐上升,即使在“百年禁教”时期也没中断。
近代时期,天主教传教士得以公开福传,蒙古地区教务原属于遣使会,可北京教区的孟振生主教,却把教务交给了刚成立不久,旨在在华福传的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于是南怀义、巴耆贤在1860年,成为蒙古地区教务的负责人。
巴耆贤主教在蒙古地区巡视教务,他在途径芦草卜子(今玫瑰营村)时,看到此地水草玫瑰营镇丰美,地域广阔,遂派在南壕欠(今河北省尚义县)主持教务的刘振林神父(比利时人)到这里做福传事工。
1887年,刘振林到芦草卜子村开展教务。很快当地30多人纷纷成为教友,他先建起一座“圣土堂”(为土木结构的教堂),并管理教务。此后,教务得到不断发展,信徒数量得以提升。
1899年,西湾子教区主教方济众(比利时人)派风神父(比利时人)到芦草卜子村协助刘振林工作,于1904年,在芦草卜子村盖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天主堂。
1907年,天主教堂扩建,扩建后的天主堂呈“人”字形框架结构,全部用青砖砌墙,铁瓦盖顶,面积约300平方米,并以天主堂为中心相继建立了修道院,修女院、婴儿院等附属机杨房屋500余间,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芦草卜了”随之以天主教的《玫瑰经》为典改名为“玫瑰营村”。
在雷鸣远、刚恒毅等教会有识之士推动下,在华天主教开始了中国化历程,不少华人成为神职人员。而玫瑰营镇天主教堂从1927年起,就开始由中国樊恒安神父负责,促进了教务的发展。
樊恒安于1933年被祝圣为主教后,成为集宁教区(1922年从西湾子教区分出)的负责人。他以玫瑰镇教堂为主教座堂,他不仅扩建了教堂,成为如今的规模。更大力兴学,于1946年建立平澜中学,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如今、以玫瑰镇教堂为中心的集宁教区,是内蒙古天主教徒最多的地方,占到自治区的一半。而这座教堂也以其雄伟的英姿,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