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关系中的引导与关心:华南某教会的青年牧养实践

作者: 苏冉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28 15:11:43
分享与播放
城市

在华南这片节奏紧凑、流动性强的城市群中,青年基督徒的属灵生活面临多重挑战。城市漂泊感、工作压力与信仰孤独感,常常使青年群体游走于教会边缘。然而,在华南一座城市的教会中,有一群青年服侍者正在尝试用陪伴与真理,为城市中的年轻人建立一个属灵的家园。

其中一位青年组长分享了他的服侍经历。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在多个堂会参与主日崇拜后,最终选择委身在S堂。当时,青年崇拜刚刚启动,人数众多却服侍力量紧张。经过祷告与思考,他决定投身青年牧养工作。

S堂的青年崇拜结构清晰,采用“细胞小组”模式。目前有约三十多个小组,稳定出席人数近三百人。每组由一位弟兄组长和一位姐妹组长共同带领,辅导员负责监督指导,并设有跨组的恩赐事工团队,如摄影剪辑、自媒体运营、圣剧演出、敬拜赞美等,帮助组员按恩赐参与服侍。

这种多维度的结构既强调牧养,也鼓励事奉。在牧养方面,每周崇拜后设有小组讨论,内容紧扣讲道信息或信仰课程,近年来也涵盖“基要真理”“工作观””恋爱婚姻”“圣经概论”等主题。在事工层面,会定期举办主题嘉年华、节期赞美会等,以回应当代青年的现实关注。

然而,稳定牧养并不容易。这位组长表示,他所在的小组流动性很大,老成员留下的不足五人。每次总有新人加入,也有成员因搬迁、调动、换堂会等原因流失。对此,他们特别重视“代祷式陪伴”,通过祷告会、私下关心、聚餐聊天等方式,关注成员实际的生命状况。

他曾陪伴过一位大学在读的弟兄,初来时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在多次尝试后,组长趁一次夜晚饭后散步的机会,听他倾诉情感创伤与孤独挣扎。在真实的陪伴中,这位弟兄逐渐打开心扉,重新投入小组。组长坦言:“这样的陪伴需要花时间、付代价,但值得。”

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面对信仰上的“混杂”。有新来的组员宣称“开过天眼”“直接听见神的声音”,甚至在小组中指点他人如何获得得救确据,带来混乱与争议。有时候,这类组员不接受教导,反而质疑小组教导是“理论”,自己才有“真实经历”。

对此,组长们坚持运用圣经真理进行回应。他们私下耐心沟通,使用圣经和历代教会公认信仰准则进行引导,在群组中澄清偏差教义。同时,也借此装备其他组员分辨力,强调“回到圣经”是判断属灵教导和经历的根本标准。

青年崇拜在应对“异端渗透”方面也高度警觉。有曾在其他教会被识破的异端成员,试图在小组中拉人参加线上课程;也有“偏恩典福音”持守者公开质疑信主后认罪悔改的必要性。面对这些挑战,组长之间保持信息共享与联动,防止有害教导扩散。

而更深层的挑战,是来自当代青年文化的影响。零零后成员自我意识强,倾向自我表达,喜欢“玩梗”“解构”,将信仰真理娱乐化、碎片化。一些圣经经文甚至被制作成表情包,用以表达情绪。这种文化现象虽然能拉近距离,但也可能消解信仰的严肃性。

对此,青年崇拜负责人提出一个平衡点:“我们吸引人不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而是要用各种方式将人带回神的话语。”组长们也尝试以更符合时代语言的方式与青年沟通,同时引导他们建立更稳固的真理根基。

在服侍过程中,这位组长也经历许多人的改变和成长,这个也是他们服侍的动力。有一位热心关怀同伴的弟兄,他主动邀请其他弟兄参加聚会,结束后还积极与其交流。组长就顺势将其发展成为同工,共同分担关怀任务。透过信任与授权,弟兄们更主动地彼此牧养,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除了主日牧养外,青年崇拜还重视对组长的系统培训。每位组长需具备基本的信仰根基,例如:受洗、有固定灵修、熟悉基要真理、圣经至少通读三遍等。他们也定期接受辅导员的课程训练,让自己建立更强的属灵洞察力与领导力。

面对都市的浮动人群与信仰张力,这间教会也许并不完美,但他们正在努力建立一个真实、稳定、愿意陪伴年轻人的属灵社区。正如那位组长所说:“青年人需要的不只是活动或讲道,而是真实关系中的引导与关心。牧养,不是‘管住’,而是‘走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