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日(星期日)来历小考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5-07 11:09:50
分享与播放

这是一个在基督教内和社会上看似非常普通的话题,源于最近和一位退休的、不是基督徒的老朋友聊起基督教,他问我星期天是怎么回事,基督教信徒为什么要在礼拜天聚会等,当时我做了简单的回答。接着,我又给他讲了谁也回避不了、与基督教有关系的十个方面:1.公元、公历是以基督耶稣诞生算起的,全世界都在用;2.一个星期7天,礼拜天休息(我国是双休日)来自于《圣经·创世记;3.洗礼出自于基督教,已在语言和文字中被普遍使用;4.撒但,都知道他是邪恶的魔鬼;5.犹大已经成为叛逆者的或卖主求荣者的代名词;6.人人都知道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7.《哈利路亚》等基督教歌曲是世界名曲;8.《最后的晚餐》等基督教画作是世界名画;9.提起教堂、教会都知道是基督教的活动场所(天主教、正教、新教);10.几乎人人都知道《圣经》、圣诞节是基督教的。

还有,就是在我日常说话和写文章当中,都习惯地把星期日称作礼拜日,这是为什么?因为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信徒就应该这样称呼,因此也引起了一些人对我的误解,认为我有些像“土老帽儿”,呵呵。今天在有空闲的时间,想想真的应该把礼拜日、礼拜天即星期日做一个简单的考证,叫做“小考”吧。

礼拜日(Sunday)、礼拜天,也称作周日、周天,最常见的就是称作星期日。许多人认为星期日是一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实际不是这样的。星期天却是一周的开始。这主要是受基督教传统的影响。

我们先来说说“星期”的来历。

星期与星辰崇拜

星期是西方古代民族很早关于时间计算的一种方法。远在公元前15世纪,在巴比伦就有大风吹到第7日才停息的说法。圣经记载,在拉班和雅各时代,叙利亚以7日为婚礼的节期,雅各等人的丧礼,也以7日为哀哭禁食之期。

罗马帝国曾以8天为一星期,希腊把一个月分为3旬,建筑金字塔的埃及,把10日算成一旬,并且以36个星宿的相继出现作为每旬的首日。公元2世纪的学者狄俄·卡修斯(Dio Cassiua)认为,7日的分时制度已经传入罗马帝国,当时许多地区都采用了7天一周的时间计算法,并把每一天都置于一星神的保护之下。第一天(日)称为日曜日(Sunday),即太阳的日子,中文译为星期日;星期一为月曜日(Monday),月亮的日子;星期二为火曜日(Tuesday),火星或战神的日子;星期三为水曜日(Wednesday),水星的日子;星期四为木曜日(Thursday),木星或称雷神的日子;星期五为金曜日(Friday),金星或爱神的日子;星期六为土曜日(Saturday),土星或鬼神的日子。

星期日与安息日

一个星期为7天时间,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与《创世记》相合,因为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了万物,到第7天休息。古代洪水泛滥时,也是在第6天毁灭了世人,第7天则天气转晴。在《出埃及记》中,上帝告诉摩西:以色列人应该在每个礼拜的第7天休息,作为同上帝订立的盟约。古罗马历法也有以7日为一个礼拜的作法。

在基督教信仰中,星期天是“主日”(Lord's Day),是主耶稣复活的日子。因此,基督徒将这一天视为一周的开始,也叫做礼拜日、礼拜天,所以基督徒要在这一天去教堂聚会,“做礼拜”,这种传统在西方社会中影响深远,使得星期天成为一周的第一天。

在西方的历法中,一周的安排是基于宗教和宗教仪式的。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力,星期天被安排在一周的首位,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神圣的起点。

说到历法,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公元和公元前。首先来简单地说说基督纪元。基督纪元(Christian Era)是以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年份为起点顺序计算年代的纪年法,亦称“公元”、“纪元”。由于这种纪年法简便而统一,给历史记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纳,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年代,只是以“公元”称之。

基督纪元也有称作为“主历”、或“主后”的,如主历2025年、主后2025年。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了,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

公元是怎么来的呢?公元731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神学家、历史学家和编年史家圣比德(圣公会译圣贝德,Bede)在他的著作《英吉利教会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公元”一词,来记录事件的日期,他这么做是在敬拜耶稣基督。17世纪时又增加了缩略词公元前,以表示事件发生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耶稣基督在这里再次受到敬拜,甚至非基督徒也一再被提醒,公元前和公元XX年,这两个标记使耶稣基督身处时间与历史的中心,是上帝的荣耀。

在现代国际标准(ISO 8601)中,一周的开始是星期一,但这种标准主要基于工作和行政安排。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英语国家,星期天仍然被广泛视为一周的开始。

在英语中,“Sunday”(星期天)的名称来源于“Sun's Day”(太阳日),象征着光明和新的开始。这种语言上的命名也强化了星期天作为一周起点的概念。

虽然基督教传统是主要原因,但其他宗教和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念。例如,犹太教的安息日(Shabbat)是从星期五日落开始到星期六日落结束,而基督教新教的主日则是礼拜日,这种宗教安排也影响了一周的起始安排。

其实我们看看日历(年历),它们都是将礼拜日作为一个礼拜的开始的。简单来说礼拜日,也就是说星期天是源于基督教的。由于基督是在七日的头一日身体复活,众使徒及其信徒把这一天正式作为他们崇拜的日子,以此来纪念、庆祝基督的复活。

在公元111年左右,当时的罗马执政官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约公元62年—113年)写给罗马皇帝图拉真的信中说基督徒“有固定的一天”聚会(《普林尼书信集》10.96),他说的就是礼拜天。这个小普林尼生活在罗马帝国的“五贤帝”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帝国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他的书信集和政治生涯为后人提供了了解罗马帝国早期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他在对待基督教徒的问题上,采取了相对谨慎和遵循皇帝指示的态度,他执行的政策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对基督教徒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基督教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它拒绝崇拜罗马的神明和皇帝,被认为可能破坏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罗马政府并不希望无端迫害基督徒,而是希望在维护罗马宗教传统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宽容。

使徒们选定礼拜天聚会也是因为复活后的基督正是在这一天(复活节礼拜天)遇到他的门徒。复活节后五十天,即五旬节,又一个礼拜天,基督徒被圣灵充满。因此,礼拜天取代了希伯来人的安息日(礼拜六),作为早期教会的崇拜日。这一日很快作为“主日”(即 Lord's Day传开。约写于公元85—110年间的一本基督教手册《十二使徒遗训》(The Didache),又称《十二使徒的教诲》,这部文献的希腊语名称“διδαχή”意为“教导”或“指导”,强调了其作为基督徒生活和实践指导。在该书第十四章1节就提到了主日:“在主自己的日子,你们要聚集在一起,首先承认你们的过犯,然后擘饼祝谢,这样,你们的祭物才得洁净。”

由于在最初的一百五十年间基督教会里主要都是归信的犹太人,礼拜的日子由礼拜六改为礼拜天是脱离犹太教宗教习惯的一个主要方面。早期基督徒逐渐将礼拜天视为“主的日子”(Dominica),以区别于犹太教的安息日(星期六)。借着这个变化,使徒时代的基督徒不仅强调了基督身体复活的重要性,而且也表明他们不再受旧约中摩西传的礼仪律法的束缚。使徒保罗告诫在歌罗西的基督徒说,作为基督的门徒,“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由此看来复活的主才是重要的。至于哪一天,在保罗看来并不重要。所以,他们选择了每礼拜的第一日:礼拜日。

有些人认为异教拜太阳神密特拉(即Mithra,是波斯神话中的光明之神),sun(太阳)dav(日子)一词即由此而来,早期基督徒就是受此影响选择了Sunday做礼拜日。这种论点实在缺乏可信性,因为它忽视了基督复活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件均发生在礼拜天的重大意义。同时它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早期基督徒虽然在一礼拜的头一日聚会,但对他们来说,这一日是没有名称的。这一点可以从保罗写在《哥林多前书》16章2节上的话很清楚地看出来,保罗在书信中要求众教会为贫困的基督徒捐款。他写道:“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 这里给我们看见,信徒捐钱是一周一次,不是月底结账。他是说,每逢七日的第一日,人应该在神面前结账。在主日,一边擘饼,一边奉献,这是非常好的事。一边,我们记念说,主怎样将祂自己给了我们;一边,我们看见说,我们今天也给主。财物的奉献,须在“七日的第一日”来作。(参见“讲道资料总索引”)

根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在安息日前一天(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我们基督教据此把星期日称为“主日”,又称之为礼拜日,并在该日举行礼拜活动。主日的仪式强调的是对耶稣复活史实的纪念与信仰;信徒不仅追念主的复活,也追念自身藉洗礼而获得的复活。正因为如此,从公元2世纪起,教会常常在主日及主日前夕举行洗礼圣事。

主日是“一周的第一天”,其间蕴含着新创造与新生命的奥迹。梵二会议颁布的“礼仪年及日历的一般准则”中指出:“教会在一周的第一天,也就是在称为主的日子或主日的那一天,庆祝逾越奥迹”。主日以后的日子,顺序为瞻礼二(星期一)、瞻礼三(星期二),直到瞻礼七(安息日,星期六)。

礼拜日休息一天去教堂对人大有益处,这一天的聚会不仅是对上帝的敬拜,也是信徒们聚集在一起听道、赞美、分享信仰、互相鼓励的时刻。这种团契活动有助于增强信仰,促进教会的凝聚力;从心理学角度看,礼拜天的休息和礼拜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日常忙碌中解脱出来的时间,沉浸在信仰当中,帮助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礼拜天的休息和礼拜是一个专注于信仰生活的机会,让信徒通过读经、祷告、唱诗和听道来滋养灵魂,反思生活中的优先事项。

在今天的世俗社会里,即使礼拜天已经与一周中的其他日子几无区别,但在西方世界,这一日仍有某种特殊性,因为在礼拜天有亿万基督徒要去教堂。礼拜天作为休息日和礼拜日,已经成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选择和传统并非随意,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神学、圣经和文化根源,不仅帮助信徒保持信仰的连续性,也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归属感。礼拜天(主日)标志着战胜罪恶和死亡,象征着新生和救赎,成为信徒们纪念这一胜利并坚定他们对复活救世主耶稣基督信仰的日子。

此外,早期基督徒还从圣经中上帝在第七天休息的创世神迹中汲取灵感。基督复活代表着新造物的概念,促使基督徒将一个礼拜的第一天视为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着基督新时代和新生命的开始。

现在,这早已经不是西方国家的特例,许多非西方国家也如此,就比如在我们中国,即使对于不信主的人来说,一个礼拜里惟独在礼拜天工作的人最少。在很多人眼里,与其他几天相比这一日更是休闲放松的日子,这真的是与基督教“沾光”了,以至于在中国演绎成为了“双休日”。人们只要理解礼拜日的这些内容,就不知不觉地从基督教诸多“附加值”中的一个得着了实惠。现在有很多不信主的人谈到了礼拜天,就会想到这是基督徒到基督教堂聚会的日子,世人也在礼拜天休息,这岂不是上帝的恩典吗?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