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多疑的多马”正名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5-14 08:01:10
分享与播放

问候亲爱的弟兄姊妹在基督里平安!今天我们来分享关于使徒多马的话题。

“多疑的多马”,这是一个已融入英语语言的常用词语“Doubting Thomas”,无论是否在宗教信仰方面上,该短语都用来指持续持怀疑态度的人。大多数人认为这一术语含有贬义,但是笔者认为也不是这样。我们从“多疑的多马”身上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有可能不可避免地做了“多马”,同时也应该做“多马”。

多马(Thomas) 亦译“多默”,又名“低土马”(Didymus,亦译“第第莫”、“狄狄摩”,意为“孪生”),福音书所载耶稣十二使徒之一,是加利利的渔民。

耶稣听说拉撒路病了,想从约旦河到拉撒路住处伯大尼去看他,门徒们担心犹太人伤害耶稣而劝阻前往,只有他反对众人的意见,主张和耶稣一同前去。耶稣受难前,他问耶稣:“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耶稣解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第一次他不在场,没有亲眼看见,就表示怀疑,说要亲手摸摸耶稣被钉的钉痕和肋旁,才能相信。8天后,耶稣再次显现,对他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后人由此称其为“怀疑的多马”,在文学作品中转喻性格多疑者。据说曾到波斯、印度等地传教,在印度被人用长枪刺死而殉道。

不要轻看多马,在基督教新教里可还有一个圣多马派(St. Thomas Christians),即“马拉巴派”。

这里顺便提一下“圣多马宣教中国说”,指耶稣的使徒圣多马从印度到中国宣教的传说。“多马”即《新约》中的耶稣使徒之一。传说他在公元52年从埃及亚历山大港出发,前往东方。恰逢印度王遣商人阿班到西方寻求工匠,圣多马充作奴隶,来到印度,成功说服印度王皈依基督教。圣多马从印度出发,向四处传教。300年左右,罗马作家阿诺比乌《驳异教者论》说:“传教工作可以说已经遍及到印度、赛里斯(指中国)、波斯和米底斯。”16世纪时,葡萄牙人到达印度,在印度开始出现圣多马到过中国的传说。说他到过中国的北京,回到印度南方后,被印度教徒砸死。利玛窦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这个传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他说:在印度西海岸马拉巴地区,有一些迦勒底文的基督教抄本,“这些抄本甚至最挑剔的反对者也难以否认就是使徒多马所宣扬的。这些资料里说得很清楚,是圣多马本人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17—18世纪的传教士,都提到过这个传说。曾德昭《大中国志》说:“通过圣多马,赐给生命的信仰荣光在全印度蓬勃发展。通过圣多马,天国展翅飞到中国人那里。”鉴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圣多马到过中国,现代学者倾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传说,表明中世纪教会企图打开中国传教之门的热心向往。(以上均出自于丁光训、金鲁贤主编的《基督教大辞典》,第145页、549页)

作为主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多马一开始拒不相信其他使徒的话,即他们在那天晚上看见了从死里复活后的主。多马坚持认为他不会相信他们的话,他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主耶稣在众使徒面前第一次显现,再次走到他们中间,尽管当时门是关着的,这一次多马在场。耶稣知道多马的怀疑,就让多马看看并摸摸他的伤痕。多马这时惊呼:“我的主,我的神!”他的话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告白。然而,人们记忆中的多马却是个疑心重重的反面人物。

“多疑的多马”这个表达法来源于对经文的某种误解,那段经文给人的印象是基督复活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纯粹的信心上。但多马与许多现代基督徒不同,他不愿意只在纯粹的信心基础上接受基督的复活。对多马而言,信心并没有建立基督复活的真实性;相反,基督复活的真实性必然建立他信心的确实性。他所需要的,正如圣彼得后来所写的那样:“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彼得后书1章16节)可以说,多马是想要确定,当他将来传讲基督复活时,他必须有确据证明这事的确发生过,相信可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对他来讲还不够。我认为这没有错。

其实多疑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人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许许多多的重大发现和创造,都是在多疑之后转换成“多思”,然后人类才在这种状况当中不断地进步。问题是我们不能只是多疑,而应该在“疑”之后寻找正确的答案。我们基督徒是人不是神,多马虽然是“圣人”、使徒,但他也是人。其实我们通过读经看到多疑不是多马的“专利”,十二使徒当中也有多疑的人,比如在马太福音中记载耶稣基督在水里行走,彼得就害怕了,他就怀疑,于是就产生了基督教历史上最短、最著名的祷告:“主啊,救我!”耶稣马上伸手拉住他,说:你信心太小了,为什么怀疑呢?对一些未曾亲眼看到、摸到的事物持怀疑态度,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我们曾经不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上迷惑,上下求索,然后被基督拣选而成为信徒的吗?当然,作为信徒我们不可能完全都“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那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在恩典当中的感悟。

我们应该反思:在我们遇到环境的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遇到逆境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遇到疾病的时候、遇到委屈的时候、遇到打击的时候……,是否也有怀疑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老师是答疑解惑的,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也是这样的。包括他所做的比喻,就是答疑解惑。所以多马多疑,而主耶稣给与解答,这就是恩典。

多马的怀疑代表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一面。我们从新约中看到:主耶稣复活的事实,也是通过主耶稣基督多次的显现,众门徒才相信的,而不是多马一个人持怀疑态度。基督徒在信仰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依靠情感或者盲目的顺从。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理性而否定超自然的信仰元素。就像多马一样,他想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证据才相信耶稣复活。这启示基督徒要明白信仰有其超越理性理解的部分,但同时也并非与理性完全相悖。例如,圣经中有许许多多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看到的一些神迹事件,我们要相信其中的真理,同时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去探究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今天许多好心的基督徒,包括神职人员,常引证多马的故事,尤其是引证耶稣最后所说的“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以此认为基督的复活完全在于信。很不幸,这是对这段话的不正确理解,因为耶稣并不是说他复活的真实性是信的问题。根本不是。如果耶稣的本意是那样的话,他就不会让多马体验他复活的实际证据。另外,耶稣的话也在表明其他人诸如你、我等辈,有一天虽然只能听到或读到使徒关于基督复活的记载,却能因相信这一切而蒙福。简言之,耶稣对多马所说的话,根本不是说基督复活是一个信心问题。它仅仅是说借着信心才能得到基督复活所带来的恩惠;真实的信心,不是凭着眼见;凡是看见才相信的,只不过是接受既成的事实,并不是主所要的信心。但是基督肉体复活这件事本身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历史事件,如同其他所有历史事件一样,并不依赖于任何基督教信仰。没有看见就信的就有福了: 耶稣的道鼓舞了我们,我们比门徒更蒙福。因为他们见了才信,而我们没有见就信。 

多马从怀疑到相信的过程,体现了信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是在生活经历、对神的话语的不断学习和领悟中逐渐成熟。就像一棵树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基督徒的信仰也会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惑时,通过不断地与神亲近、祈祷、思考等方式逐渐加深。而且,多马的经历也让信徒明白,怀疑并不是信仰的敌人,在正确引导下,怀疑可以成为推动信仰深入发展的契机。

疑虑、怀疑,是人(包括我们信徒正常的思维模式。在圣经中我们看到其他门徒在多马怀疑时并没有完全排斥他,也没有站在信仰的高度谴责他。这启示我们今天的教会共同体要包容那些在信仰上存在不同理解和阶段的人,不要动不动就“扣帽子”、“打棍子”,谁还没有疑虑的时候?在教会中,信徒们的信仰程度和认知会有差异,有些信徒可能像多马一样,对某些教义或者属灵事件存在疑惑。教会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允许信徒们表达自己的困惑,并通过互相交流、分享属灵经验等方式来帮助彼此加深信仰。这正是教会的责任之一。正因为如此,信徒才应该在怀疑中,去疑存信、坚定信心,是吧?

“多疑”往往还会推动我们寻求真理而突破窠臼,发现新的天地。比如:在经典物理学中,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在高速运动和微观粒子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爱因斯坦对经典物理学中绝对时空观产生了怀疑。例如,在电磁学领域,根据经典时空观,光速应该是相对的,但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却显示光速不变。这引发了爱因斯坦对时空本质的深入思考。为此,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重新定义了时空和运动的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并且光速在真空中是恒定不变的。这一理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基本认知,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粒子物理、宇宙学等领域都受到了狭义相对论的深刻影响。再比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数据传输和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的网络通信缺乏完善的安全机制,容易受到攻击。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产生了多疑。他们怀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窃取、篡改,怀疑网络身份验证机制可能被破解等。为了应对这些担忧,他们设计了各种安全协议,如SSL/TLS(安全套接层/传输层安全协议)。这些协议通过加密算法、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来确保网络通信的安全性,从而推动了电子商务、在线银行等基于网络通信的行业的安全发展,也促使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不断进步。类似的案例是有许多的。这也是我说倒是“赞成”多马的疑惑的原因。

如果历史、教会、传道人、信徒,把多马看成是一位绝不轻易上当的义士、智者,这不是还多马以更多的公正吗?对多马而言,基督的复活至关重要,不能人云亦云。可以说,得到基督复活的经验性凭据不仅使多马有勇气向他人宣告这个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且对多马这一经历的了解也更有助于改变早期基督徒的生命,使他们坚定不移地确信,他们敬拜的不是一个已死的木匠,而是的的确确从死里复活的基督。正是基督肉身复活的历史确据改变了他们,激励多马、彼得等使徒和无数的传教士勇敢坚定地反对形形色色的异教价值观与生活行为,并最终改造了希腊、罗马、乃至世界。

基督教正统信仰中,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信仰的核心教义之一。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Personae)共同组成独一的上帝,在本质上合一,在位格上区分。这一真理既关乎神圣的奥秘,也关系人类得救的真道。所以说,我们要做“多马”。当多马看见主耶稣的钉痕,听到耶稣的话语,他就在耶稣的见证下坚定了信仰。我们应该积极地分享自己的信仰经历,无论是自己如何经历神的恩典,还是在苦难中如何依靠神。在教会生活中,去掉怀疑之后,虔诚地、坚定地、真心地信主,为福音献出我们的一切。这世界,尤其是在我们的信仰当中,我们未看见、接触到的事物,比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甚至是想到的还要多到不知有多少,可以说无穷无尽,但是这不等于不存在,这就是神的伟大和祂的奥迹、神圣。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 ’也必成就。”愿我们学习多马的“疑而不惑”、去疑存信,恒切祷告,仰望三一的真神上帝,真心归向基督,得到永生。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