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岁的张牧师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言谈间流露出的谦和温暖,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初次相遇是在教堂门口,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迎面走来,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后来在教会办公室里,他耐心地向我们讲述教堂从无到有的故事,每说到动情处,总会由衷地说一声“都是主的恩典”。
加上微信后,我得以见证其令人敬佩的持续多年的灵修生活——每天清晨,张牧师的灵修分享总会准时出现在对话框。这些包含经文、默想和祷告的文字一天没有断过,像清泉般滋润着我。出于感动和好奇,我决定深入了解下这位长者的灵修生活,希望给我们年轻一代灵修生活提供一些榜样力量。
“实在惭愧,我不知道说什么。”电话那头的张牧师谦逊地推辞,我解释说“我问你答”就可以,张牧师勉为其难地接受我这个小辈的采访。
一、灵修习惯的养成之路
1969年是张牧师洗礼加入基督教会的日子,那时他20岁。“信主之初,我对灵修的认识还很模糊。”张牧师回忆道,“随着对上帝认识的加深,这个习惯才慢慢成形。”起初只是个人的晨更时光,后来因着弟兄姐妹的咨询需求,他开始分享自己的灵修心得。没想到这一分享就是十多年,从最初零散的感悟,到现在系统性的灵修材料,甚至集结成册。
“刚开始根本没想过会坚持这么久。”张牧师笑着说,“是弟兄姐妹的需要让我继续下去。现在要是一天不发,就会收到很多关心的询问。”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张牧师一颗想要牧养羊群的心。
二、晨更时光的持守之道
每天凌晨,当城市还在沉睡,张牧师已经开始了与上帝的交通。“读经祷告一天不可少”,他形容道,“没有它,一天都会失去力量。”
这份事工他做得极其认真:根据不同节期选取经文,深入浅出地分享;反复查考资料,确保教义准确;每个用词都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有时一段经文要反复思想,”张牧师说,“发送前总要检查好几遍,生怕有错字或日期错误。”每天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发送完给每位好友。
因为经常使用电脑,张牧师的眼睛有受影响,但他很感恩这个年纪能够使用现代工具服事。
三、侍奉中的平衡智慧
张牧师在退休前,曾在市级基督教两会侍奉十几年时间,回顾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事奉中保持平衡的艰难”,张牧师坦诚道,“客观上说,行政事务确实繁忙,会议、活动、协调工作接踵而至,时间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他反思那段时间的状态:“有时候一天要协调各种事务,有时还会与人发生冲突,无意中就冲淡了个人与上帝的沟通。晚上回到家已经精疲力尽,有时讲道也只能草草准备,质量大不如前。”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主观上的松懈。当我们被各种头衔包围时,很容易忘记自己首先是谁——我们永远是上帝的儿女,其次才是牧者、主席。”他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道:“职位会改变,但神儿女的身份不会改变。"
“客观环境的压力无法完全避免,在其位谋其责,在这个位置上要做好。但主观上我们必须主动。如果在主观上不忘记自己的身份,尝过与上帝的亲近的甜头,就会知道亲近上帝的重要性。”这位自认为经历过人生高峰,也经历过人生低谷的老牧者感慨道。
“我现在常常为在职的同工祷告,”张牧师补充道,“盼望他们能在繁忙中持守初心。不要忘记自己首先是上帝的仆人。没有上帝的同在,再高的职位也只是摆设。”
四、软弱中的坚持秘诀
“其实很多次都想停下来,”张牧师坦诚道,“是人性的软弱,也是身体的限制。”但每当想到可能有人正等着这些灵修文字,他就重新得力。“靠着主的恩典,这个习惯才能坚持到今天。”
采访最后,张牧师特别强调:“亲近神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我们越亲近神,神就越亲近我们;反之,我们就会渐渐失去属灵的敏锐。”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位走过76年风风雨雨的老牧者深深告白:“我深知人的的软弱,不敢一天不在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