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支援抗日前线的爱国商人刘子如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9 13:41:42
分享与播放

抗战时期,不少基督徒都投入到民族救亡中,他们的佳美脚踪遍及政界、军界、学界等等领域。而在商界领域,刘子如是一位不得不提的教会人士。

刘子如,名华璋,以字行,1870年出生于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新木村。可他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幸好被一个和尚所收养,在孩提时代得以安家,并学了一些知识。

年轻时开始投身商海,他白手起家,经过几次失败后,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在1896年,史载“稍有积蓄,常入木牌坊伦敦会福音堂,听讲基督教义,颇受感化”。26岁的刘子如因而成为基督徒。

信主后,刘子如在生意场上恪守诚信经营的理念,加上他对市场的嗅觉,通过生产、销售缝纫机,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资产,建立了多家公司,成为西南地区的富豪。

刘子如发家后,他并没有沉迷于享乐,而是认为财富是上主的恩赐,应该用来回馈社会,从事各种慈善事业。1914年,他在重庆创办私立孤儿院,此后又相继建立成都孤儿院、綦江私立青山孤儿院等,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比如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就曾就读刘子如创办的孤儿学校)。

他热心于教会事工,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积极倡导与实践者,1915年,他牵头将“基督教美以美会”更名为“重庆中华基督教自养美道会”,实现了自治、自养、自传。1922年又建立了重庆基督教青年会,促进了社会服务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子如深感国难当头,不顾自己年老,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事业中。他义无反顾地捐出巨额家产,购置药品、衣物、粮食等急需物资,并组织运输队送往抗日前线,支援前线将士作战。 同时也让后方的工厂积极生产,以及时供应前线的需要。

他还通过自己在商界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奔走于各阶层之间,发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揭露日寇的凶残、杀戮,鼓舞民众的爱国热情。他大力号召商人捐款、工人增产、民众参军。在西南大后方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全民抗战氛围。

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局势愈发艰难,刘子如的身体也因一年多来的过度操劳每况愈下,但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虽年迈,只要一息尚存,便要为抗战尽力。”这份执着与赤诚,感染了身边无数人。

而他更是身体力行,多次到前线工作,甚至还负过伤。他因此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其颁发第十号陆海空军褒状,称其为“服务前线、卓著成绩”。刘子如多次与新四军合作,结下了深厚友谊。1940年夏,他在前线度过70岁生日不久,因为家事问题只能暂时离开。陈毅元帅赠送照片并题“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

此后的岁月里,刘子如仍在进行抗日活动,并收养了一些战争遗孤。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都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命运。1949年,刘子如在重庆安息,走完了他的传奇人生。如今重庆市内的子如陵园、子如广场以及刘子如生平展室等被列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子如的一生,是践行基督信仰的一生,也是爱国奉献的一生。他以信仰为指引,将慈善的种子播撒在大地,为无数孤儿带来希望。他以爱国为己任,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刘子如堪称爱国爱教的典范,值得当代中国基督徒效法。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