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音在田间生长:从农忙互助看信仰的真谛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18 11:51:59
分享与播放
麦田

每到农忙季节,我们村里的基督徒都会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忙。一大早吃过早饭,就能看见一群信徒扛着农具走向田间。他们不是普通的帮工,而是一群带着使命的基督徒——一边弯腰插秧,一边分享神的恩典;一边挥汗如雨,一边为庄稼的收成祷告。这样的场景,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信仰不是停留在教堂长椅上的,而是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生长在人们最真实的需要中。

农忙时节的“行动福音”

在农村,农忙时节就是与时间赛跑。错过最佳播种期,一年的收成就会大打折扣。我所知道的一些农村教会从多年前开始,就有组织地开展农忙互助。起初只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神却在这个简单的互助中,开出了福音的花朵。

记得几年前的插秧季,村里李大哥家遭遇了重大变故。他的妻子在赶集路上遭遇车祸,留下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春耕时节,李大哥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学业,田里的活根本顾不过来。眼看着别人家的秧苗都插完了,他家的水田还空着不少。

教会得知后,立即组织了弟兄姊妹去帮忙。有人负责拔秧,有人负责插秧。干活时,大家自然而然地聊起生活中的难处,分享神如何带领自己度过难关。李大哥起初只是默默听着,随着一天天与弟兄姊妹的相处,他的心渐渐柔软下来。几个月后,在收割稻子后,李大哥主动来到教会。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受了洗。现在,他成了热心的弟兄。

信仰不是空谈,而是活出来的生命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3-14)这简单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真理:盐若失了味,不过是一堆无用的颗粒;光若藏在斗底下,与黑暗无异。我们的信仰若不能在生活中发光作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农村传福音,我们深刻体会到:最能打动人的不是精妙的教义,而是真实的生命见证。很多乡亲对基督教有误解,认为信耶稣就是“拜洋教”,或是“软弱者的精神寄托”。但当我们用行动打破这些偏见时,福音的门就自然打开了。

教堂的四面墙不是信仰的边界,而是信徒出发的地方。当我们把信仰实践从教堂延伸到田间地头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果效:

首先,自然亲切的交流环境:在田里干活时,人们更容易卸下心防,敞开心扉交流。弯腰插秧的姿势,本身就是一种谦卑的象征。

其次,共同劳作的信任感:一起流汗干活建立的感情,比在教堂里点头问候要深厚得多。很多慕道友都是先接受基督徒的帮助,继而接受他们信仰的。

最后,生活化的信仰表达:在田间分享的圣经话语,往往与农事、天气、收成相关,让抽象的教义变得具体可感。比如讲到“撒种比喻”时,眼前的田地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耶稣“接地气”的服侍

很多人对基督徒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周末去教堂聚一聚”的表面。他们看见信徒周日穿戴整齐地去聚会,礼拜结束后又回到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与常人无异,甚至缺乏喜乐与盼望,自然会觉得基督徒不过如此,甚至感到神秘、疏离、虚伪。如果个别信徒的名声不好,或在人际关系中处理得不当,更容易引起乡人的反感,甚至连带对整个信仰产生误解。

但若我们愿意在田间地头、柴米油盐之中活出信仰——在劳作中学殷勤、在关系中学习爱、在困境中有仰望,那么信仰便不再是“周末的事”或“教堂的事”,而是能触动人心、引人向主的真实生命见证。人们不再只是听我们讲耶稣,而是能从我们身上看见耶稣。

让我们回想一下:耶稣当年是在什么地方传道的?祂不是高高在上地坐在金碧辉煌的圣殿里等待人来,也不是只向那些“宗教精英”发言,而是主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加利利的渔船上呼召彼得和安得烈,在收税的桌旁邀请马太跟随祂,在井边与一位生活破碎的撒玛利亚妇人对话,在乡野田间以撒种的比喻讲解天国的奥秘,甚至在婚宴上使水变酒、在饭桌上与罪人同席、在街角医治瞎眼的乞丐。

耶稣的服事不是脱离生活、飘在空中,而是扎根在人们真实的处境中,因为祂深知:真正的信仰,必须落地,必须能够照亮人的日常。唯有当我们的信仰不只是讲道理、谈神学,而是能进入生活、影响行为、改变灵魂时,世人才会渴望认识那位改变我们生命的主。

今天的教会,需要这样的“接地气”

现代教会常常陷入一种困境:过于注重宗教仪式的规范性,却忽略了信仰的生活实践。我们精心设计崇拜流程,追求讲道的神学深度,注重诗歌的演唱水准——这些固然重要,但若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信仰就容易变成“宗教表演”,而不是生命的力量。

农村教会的“田间福音”给我们一个重要提醒:

福音要走进人的具体需要:不是等着别人来教堂听道,而是主动发现周围人的需要,把基督的爱带到他们身边。正如经上所说:“凡你们所做的,都要凭爱心而做。”(林前16:14)

信仰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说“信耶稣就万事如意”,而是让人在具体困境中经历神的同在与帮助。就像上述提到的,帮助李大哥度过丧妻之痛、农忙之难的危机。

教会要成为爱的群体:不仅是每周一次的聚会,而是日常生活中彼此扶持的生命联结。正如圣经教导:“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这样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

让信仰在生活中生根发芽

每次看到弟兄姊妹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却仍然喜乐地劳作时,我就想起主耶稣的话:“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真正的信仰不是压在肩上的重担,而是行走人生的力量;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滋润生命的活水。

在这个充满劳苦愁烦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宗教仪式,而是能照亮现实生活的信仰。当我们把福音从教堂的条凳上释放出来,让它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时,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神的国一直都在我们中间,只是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彰显它。

信仰不仅在教堂的四壁内回响,更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发光;不仅在我们的嘴唇上宣告,更在我们的手脚上实践。“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一3:18)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这份爱,不仅要存在我们的心里,更要流淌在我们的指缝间。当我们弯腰耕种时,当我们挥镰收割时,当我们伸手帮助邻舍时,基督的爱就这样静静地生长在每一寸我们耕耘过的土地上。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