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之行:信仰之光与历史回响

作者: 思想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22 11:41:57
分享与播放

今日,我游览了中英街,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出行,未曾想,这一路上收获的感悟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信仰与历史的认知。

行程伊始,我去探望了一位特殊的亲人——我的老姑丈。他已然91岁高龄,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今的他,说话不再清晰,甚至对我们这些晚辈也有些认不清了。当我坐在他身旁,试图与他交流时,能明显感受到他言语中的含混与思维的不连贯,仿佛我们之间被一层无形的薄纱隔开了。

然而,当话题转到赞美诗上,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老姑丈整个人瞬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他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嘴唇微微颤动,那些曾经唱过的赞美诗短歌如潺潺溪流般从他口中流出。每一个音符都准确无误,每一句歌词都朗朗上口,没有丝毫的卡顿、迟钝与停顿。他的声音虽不再洪亮,却充满了力量,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虔诚与热爱。

看着老姑丈沉浸在赞美诗中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感动与敬畏。他的子孙后裔常常围绕在旁,虽然没住在一起,但经常都隔三岔五来陪伴他老人家,每一次相聚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眼神中满是对他的孝敬与关爱。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几代人都是爱主的基督徒,都是敬虔爱主的家庭,一直在教会中默默服侍。这份对信仰的坚守与传承,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家族的每一代人紧密相连。

“敬拜耶和华的人,上帝会祝福,直到千万代。”此刻,我对这句经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家族身上,我看到了上帝的祝福真实地降临。他们脸上洋溢着喜乐,并非来自物质的丰裕,而是源于内心对上帝的信仰与依靠。这种喜乐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持久,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和、感恩的心。

他们的信仰根基极为扎实,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几代人的传承,让信仰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家族的精神支柱。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口头的教导,更是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教会的服务实践,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中。

离开老姑丈家后,我来到了中英街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中英街的历史变迁。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中英街,这条曾经见证了中英两国历史纠葛的街道,如今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当年中英两国在此交界的种种场景,有贸易的繁荣,也有文化的碰撞;有冲突的紧张,也有和平的期许。那些陈旧的文件、泛黄的照片,无一不在提醒着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所处的每一个当下,都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

站在博物馆的展品前,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老姑丈家族的信仰传承与中英街的历史变迁,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信仰,给予人们精神的力量,让人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而历史,则是信仰生长的土壤,它让人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永远都不会过时。

中英街之行,让我收获颇丰。老姑丈对赞美诗的熟悉与热爱,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家族几代人对信仰的传承,让我明白了坚守的意义;而中英街博物馆的历史展品,则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老姑丈家族的信仰之光,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星,为我们指引着方向;中英街的历史回响,则如同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愿我们都能在这信仰与历史的交织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