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今天教会最大的挑战,不是别的,而是网络。”华东某中心堂X牧师发现,触手可及的网络属灵资源尤其线上证道和培训服务,在提供丰富信息之外,也在助长信仰消费主义倾向,冲击本地堂会,客观上削弱信徒与本地牧者、弟兄姊妹间真实的牧养和关系连接,最终造成属灵信息泛滥但信徒灵命饥荒的境况。
X牧师曾先后在南方、北方、农村和城市教会牧会,牧龄超过二十年的他发现当今教会牧养实践所面临的挑战相较之前更为复杂,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信徒在接受真理教导上呈现出强烈的消费倾向——不论青年或老年,信徒习惯性比较讲道内容的优劣,在不同讲员之间进行“口味”选择,将崇拜变为一种“信息和情绪消费”。
他指出,这种现象虽属人之常情,但长期下来会降低信徒对讲道属灵本质的敬畏,令其不知不觉间以娱乐式、消费者视角对待属灵信息。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将比较范围扩大,信徒将线上课程、名牧与实地礼拜做比较,甚至视网络名牧只言片语为至理名言,以此“挑剔”“纠正”本堂证道,久而久之轻视乃至忽视本地牧养,形成热衷追捧线上资源而远离本地教会生活的倾向。
Z堂为本地新建大堂,2020年X牧师被选派担任主任牧师。夹在本市南北两大百年老堂之间,Z堂没有“亲生会友”,除了周边居住为图方便更换聚会地来此的老年信徒外,大多是打工的外地信徒。前者之前未参与该教会服侍,付出意愿薄弱,后者虽具热情,但信仰传统复杂,且大多“心比较野”,会频繁接触各种网络平台、线上培训和社群活动,难以稳定归属本地教会。
相比接受线下牧养,信徒更有热情参与网络平台活动,这类问题并非Z堂独例。2023年中,疫情结束已半年,但多地教会依然面临三分之一信徒无法恢复实地礼拜的情况。疫情中教会被迫停止线下聚会,同时大量开放线上直播,默认甚至无意间主动将网络资源带到了更大范围内的信徒群体中。
X牧师分析,出现这种情况,除受属灵消费主义影响外,也因为线上资源提供者的营销手段。相比朴素常规“无趣”的线下聚会,网络课程、培训、讲座往往包装精良,名头响亮,打出“博士”、“教授”的招牌吸引基督徒报名。
其中令他尤为担心的是藉由网络推广的实地培训,即邀请信徒远赴主办方所在地参加活动。
“这类培训背后多半缺乏属灵监督和正规组织背书,常常是几个有热心的年轻人自发发起,没有合法注册,也并没有受到当地教会公认。”他曾了解到,浙南某市曾有几位年轻人组织婚恋培训,某位妻子参加,丈夫几天联系不上对方选择报警,调查得知活动没有得到任何本地教会支持。“这种缺乏监管的操作模式存在极大风险,你怎么知道过去之后都是什么人呢。”
危险还在于大多数信徒并不拥有足够的属灵分辨力。X牧师指出,许多线上讲座和培训的内容,表面上符合圣经,实际上却偏离了属灵正统。信徒分辨力有限,极易将高质量制作等同于属灵正统,将“讲得好”误解为“讲得对”。疫情以来,被以线上圣经讲座拉入新天地异端的信徒不在少数。此外,网络异端组织往往在社群营销、包装推广、技术应用等方面远超传统教会。借助线上学习形成的虚拟社区,多半也会要求参加者定期汇报灵修生活、接受“关怀追踪”。这会逐步瓦解信徒的属灵判断力和对原有教会的归属感。
本地堂会曾采取一些措施应对这些冲击。X牧师表示,许多教会尝试举办与互联网相关的信仰培训,比如反诈骗、反邪教、防止信息误导等,但反响有限。“多数信徒对媒体信息的警觉性不高。”更有甚者,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一些信徒误认为牧者劝导他们谨慎参与网络平台活动乃出于“嫉妒”,嫉妒信徒听网上讲道而非自己的证道。
X牧师无奈,这实属是因为缺乏对牧者属灵责任的理解。地方教会牧者的重要角色不仅在于讲道内容本身,更在于跟信徒之间的互动、情感连接和生命榜样。知晓丰富的信息或知识并不等同于灵命的成长,本地教会的独特价值在于提供持续、真实的属灵关系与群体归属。
与牧师普遍不擅长媒体、技术的大众印象不同,X牧师拥有灵敏的媒体触觉和技术能力。微信上线初期,他开通公众号传播教会类信息,在上海某慈善机构负责媒体宣传期间,他开辟直播业务,当下AI辅助教牧工作比如问答、查询、文书整理、讲道稿大纲等不在话下,也曾了解元宇宙。这些与其个人兴趣、服侍经历以及零零后的儿子都有关系。
提及这些特点,X牧师再次说明,牧者建议信徒不要过度高举网络材料,甚至花费上千元购买课程,并非出于嫉妒与攀比。信徒因为渠道有限,认为某些资料是稀缺资源,所以愿意花钱购买,但大部分本地牧者更容易接触海量主内资源,可以找到相同资料并无偿提供给信徒,还能辨别正邪,同时根据信徒本人特点进行筛选,做到定制服务。
长期关注和使用网络和媒体,还让X牧师发现,这些技术确实为教会圣工提供一些便利,比如为不能参加实地聚会的信徒提供线上礼拜,但落实到当下教会生活,其对信徒灵性塑造的影响却是弊大于利。
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尤其智能手机和短视频的普及,使人们更加浮躁、肤浅甚至愚钝,这些与两千年来信徒灵修生活彰显的刻苦、坚韧的品质完全相悖。“真正的自我提升来自阅读和深度思考,而非简单获取大量信息和碎片化的内容消费,”X牧师提出,“人们若希望在灵命上有所长进,应回归扎实的灵修生活,获得真实的深度思考和生命建造。”
而信徒追求网络资源轻视本地教会生活的原因之一便在于长期以来对灵修的片面化理解,将听道和知识等同于灵修,等同于信仰生命成长的道路。
X牧师解释,神学传统上,相较仪式,新教强调讲台和听道的重要性,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但这种具有历史处境的强调在中国教会虚弱和特殊的发展环境中,形成了“听道即属灵”的狭隘理解,造成信徒对灵修生活的忽视。他们习惯于听讲道,却不明白如何独立祷告、默想。属灵成长被简化为信息摄取,而不是生命参与和内在操练。许多信徒炒菜洗衣时也播放讲道,全天不间断收听,有其益处,但却隐含“听道至上”的认知误区——认为只要听了讲道,就等于有了属灵生活。网络资源给与信徒知识堆砌,却无法带来真实的成长,导致其自义却不自知,其结果是常拿听道内容审判他人。
此外,对灵修的另一种片面认知还表现为,高举个人灵修,忽视与人相处。X牧师指出,灵修生活并非只是个体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封闭在内室的祷告生活,也包含,在此基础上,与他人相处中被磨炼与塑造。
他援引心理学知识指出,一个人经历越多,内在生命力越强大,这种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绪、经验与人格的锤炼。灵命成长也是如此,它往往发生在人际互动之中,透过与人的冲突、理解、包容、连结,让内在生命得以强健。
教会当如何应对
面对网络属灵资源助长片面灵命成长认知和属灵消费主义倾向的现实处境,X牧师认为,教会应当调整牧养方式,同时提高讲台质量。
“当知识性的传递变得容易获得,属灵群体带来的情感支持与实践活动就越发重要,”本地牧养上应注重“参与感”、“互动性”和“群体归属”,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真实交往的机会,比如短途旅行、烧烤、踏青、游戏等社交活动,让信徒在共同生活中建立关系,进而促进灵性成长。
他提到某香港教会采取“会员制”,会员公约中写明,成为会友的信徒无论居住哪个区,都必须参加特定聚会。强调会友身份并不指向固定奉献堂点,而为突出属灵上的委身与归属。会友共同敬拜、吃饭、祷告,通过持续的群体互动,建立真实的团契关系。
在更新牧养理念外,本地教会还需增强讲道质量。除了认识到信徒中存在属灵消费主义倾向等错误,本地教会也当自我省察、自我鞭策。X牧师直言,当前教会的讲台信息缺乏真理浓度和纯正性,内容浮皮潦草,敷衍了事,牧者泛泛而谈却缺乏对圣经的圣经理解和生命应用。
“这种水分过多的讲道难以有效建造信徒的属灵根基。”以信徒依赖网络资源疏远地方教会的现象来谈,其深层是错误的教会观。信徒没有从教会领受到教会是家的正确理解和委身意识,这源头上是本地教导的失职。
他强调,讲道应当推动信徒更新世界观、深化灵修、拓展思想并改变生活方式。牧者和信徒当认识到迷恋网络资源背后的属灵危机,共同反省。本地教会也当在自己的位份上完成当尽的义务,引导信徒成为真正“灵性好”的基督徒——并非形式上的虔诚、学过什么课程、知道什么理论,而是拥有深刻、真实的灵修生活并在人际交往中不断成熟。最终,灵性的衡量标准不是口中的言语,而是一个人在具体生活中能否持续成长、面对难题、建立关系并在其中经历上帝的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