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督教界持续热议“从严治教”这一话题,其中“构建健康传承”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备受关注。显然,要实现教会的健康传承,涉及诸多层面。今天我们将聚焦于同工之间的健康传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帮带”问题。
按理说,教会同工之间应当和睦相处。教会应当积极发掘有潜力的年轻同工,鼓励他们投身侍奉;老同工则应当为年轻同工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在实际侍奉中,老同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属灵智慧若能无私分享,将帮助年轻同工少走弯路,更快地在侍奉中扎根。面对年轻同工可能出现的不足或失误,老同工应秉持包容与耐心,以引导代替指责,用鼓励激发他们的侍奉热情,让年轻一代在爱的氛围中承接使命,共同为教会的发展注入活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某教会有一位年约七十的长老,在该教会已侍奉数十年,颇具威望。近年来,教会新聘请了一位年轻同工,后来被按立为牧师。按理说,一间乡镇教会同时拥有长老和牧师,这样的搭配本应相当理想。然而遗憾的是,这位长老虽然侍奉多年,对待年轻同工的态度却不够友善,甚至有些苛刻。
由于这位牧师是外聘而来的(虽同属一个县,但来自不同乡镇),始终未能融入当地的“核心圈”。这并非语言不通所致,而是源于某种“排外”心理。在各项侍奉中,双方配合也不够默契,有时长老甚至在信徒面前有些“拆台”的举动。虽未直接批评牧师,但话里话外都流露出对这位年轻牧师的不认可,导致部分信徒对牧师产生了看法。他们认为:“这是长老说的,长老侍奉几十年了,难道还会故意说人不好吗?”
但我们要说,不论在教会中担任什么职分,都要学会以宽容大度的心接纳身边的每一位同工,特别是对待年轻一代的侍奉者。老同工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本应成为后辈的引路人和扶持者,用智慧和爱心帮助他们在信仰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不应以资历自居,用狭隘的心态制造隔阂。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每个肢体都有其独特功用,唯有彼此尊重、相互配搭,才能让这个身体健康成长。年轻同工或许经验不足,但他们往往带着新鲜的活力和侍奉的热忱,这正是教会发展所需要的。老同工若能放下偏见,主动敞开胸怀,倾囊相授自己的经验,与年轻同工共同探讨侍奉中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年轻同工快速成长,也能为教会侍奉注入新的动力,使整个侍奉团队更加团结、有力。这种提携与包容不是对原则的妥协,而是以基督的爱为根基,彰显教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合一,让神的名在这样的团契中得荣耀。
我们切不可用“每个人都是软弱的”为自己开脱。在信仰道路上,软弱固然是人性的常态,但这更应成为我们彼此扶持、共同仰望神的契机,而非停滞不前、拒绝改变的借口。作为老同工,更应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用神所赐的智慧和经历去影响年轻一代,帮助他们在侍奉中依靠神更快成长,而不是用此类说法来掩饰自己不愿付出、不愿放下身段的惰性。要知道,当我们选择用神的爱去接纳和引导年轻同工,就是在践行基督的教导,为神的国度培养合用的器皿,这本身就是一种属灵的操练和生命的成长,能让我们在服侍中更深体会神的恩典与大能。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牢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侍奉者。不论外在身份如何变化,不论弟兄姊妹给予多少尊重,我们都当保持谦卑,将荣耀归于神而非自己。在与年轻同工相处时,要放下“资历”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倾听他们的想法,耐心理解他们在侍奉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挑战。就像保罗教导提摩太时,不是以命令压制,而是以属灵父亲般的关怀去引导,用生命见证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感受侍奉的喜乐与意义,从而更坚定地走在跟随神的道路上。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