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释经讲道系列之四:兼具先知性与实践性的讲道

作者: 翻译:恩惠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08 10:34:57
分享与播放
讲台

埃德·史泰泽博士(Ed Stetzer, Ph.D.)现任拜欧拉大学塔尔博特神学院院长,也是水手教会(Mariners Church)的驻会学者和教导牧师。本文是史泰泽系列文章《重释释经讲道》的第四篇,亦为终篇。(前文参见: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

优秀的讲道应当兼具神学深度与广度。

这是关于释经讲道的第四篇文章,也将是本系列最后一篇。史泰泽在前文中阐述了为何重视释经讲道,同时也指出其他讲道形式同样符合圣经且对会众有益。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传讲神话语的承诺,并以释经讲道为核心。

在这最后一篇文章中,史泰泽想探讨如何在不降低内容深度的前提下有效讲道,或者说,如何同时兼具先知性与实践性。

当代曾出现过一代讲道人,其讲道风格酷似托尼·罗宾斯式的励志演讲。当时随处可见这类讲道标题:《美好生活五原则》《面对恐惧四步法》《房屋修缮三模式》——最后这个标题是开玩笑的,但你们应该能心领神会。

可以说,这种讲道为了接触游离教会者或未接触教会者,刻意淡化了神学深度,转而提供让生活更幸福健康的实用方法。其初衷是好的,但史泰泽认为这是错误的应用。

史泰泽说并非主张所有面向未信者的讲道都在降低标准。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妥协神话语的前提下,既清晰传讲真理,又让从未信者到教会同工的所有听众都感受到实际应用。

为何有些传道人会为实践性牺牲先知性?

某些牧师偏爱讲授“感受需求型”信息,是因他们认为教会对信众与未信者都变得难以接近、脱离现实或索然无味。他们渴望营造更易理解接纳的环境,同时不丧失传递真理与意义的能力。在特定时空下,这种方式确使某些教会增长。

但危险在于:若讲道不以圣经为根基,极易导致信息“广达一英里,深仅一英寸”。肤浅的教会或会增长,但这真是我们追求的增长吗?这份真诚的传福音初心,有时却意外地导致用神学深度换取创意、技巧、机巧与噱头。请勿误解——史泰泽说他并非抨击当代教会或反对运用创意。

他相信多数人存纯全心志,盼更多人认识主——也确实许多人因此归主。他只是要指出该运动中至今仍存的潜在弱点。

史泰泽说显然他不推崇那种过度强调应用而轻视真理的浅化讲道。他坚信完全可能以既通俗易懂又神学深厚的方式,向未信者、离堂者、初信者与资深信徒传讲真理。这只需付出更多心力。

把神学饼干放在更高处

史泰泽说自己绝非世上最杰出的传道人。但作为传道者,他始终努力将神学饼干搁在更高的架子上。既然青少年能学会三角函数与营销经济学奥秘,既然人们能在星巴克点购“三重浓缩大杯豆奶无沫超热双份无糖香草糖浆拿铁”,他们当然也能在集体崇拜中学习“挽回祭”的真义。

史泰泽说他理解关于集体敬拜对象之争:有人认为是为信徒,有人认为可聚焦未信者。他认为教会是为荣耀神并完成祂在世使命,这促使他构建同时面向信徒与未信者的集体敬拜(信徒敬拜神,未信者观察敬拜)。因此当提升神学高度时,我们需要为未信者或初信者提供垫脚凳——史泰泽称之为“引桥”。耶稣常使用比喻与提问正是为此。

不降低信息标准,能使所有听众共同成长。通过设定高远神学目标,他们终将领悟:基督既亲近可及,又要求全然顺服。

从浅薄走向深入的转型浪潮

数年前柳溪教会的著名研究发现:他们虽成功接触未信者与初信者,却在引导信徒灵命成熟方面成效不彰。自认“亲近基督”和“以基督为中心”的信徒中,四分之一表示灵命停滞或对教会不满。该研究促使他们调整事工,将深度融入灵命成长进程。

多年来史泰泽接触许多转向深度讲道的牧师。曾询问俄克拉荷马生命教会克雷格·格罗舍尔牧师其讲道变迁,他坦言为向未信者传道,必须讲得更深——因为即便未信者也渴求深度内容。换言之,被浅化讲道对待的群体并不愚昧。他们若对真理无兴趣,早去打高尔夫了。

《无信仰者崛起》作者詹姆斯·埃默里·怀特也曾告诉我,他研究发现那些慕道友喜欢的教会多年来的诸多转变,其中就包括信息深度的增加——因为未信者正在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讲道艺术

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讲道不仅是挑战,更是艺术。这需要极强的刻意操练,既要忠于经文,又要让成熟信徒、初信者与从未读经者都能感受关联性。

现实是:若讲道主要面向信徒,可能无法触动来访未信者;若主要面向未信者,可能无法满足信徒。把握平衡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艺术。

史泰泽看来,已故的提姆·凯勒牧师对此把握登峰造极:既聚焦信徒,又确保未信者能听懂。他的讲道巧妙融合圣经注释、护教学、时事议题、世俗哲学、文化现象与时代需求,最终总以基督为中心结尾。

当被问及“对刚踏入服事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凯勒答道:“达到恩赐应有的讲道水平需要极其漫长的练习过程。人们容易认为有恩赐就能自然讲好道……我当初在纽约创立救主教会时,自认讲道已臻成熟。但救主教会成为我讲道的熔炉——这里的会众更挑剔,反馈也更严厉……我讲了数千篇道才达到神赐恩赐应有的水平。”

诚如凯勒所言,传道人需要大量时间与实践才能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实现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同时触及信徒与未信者。

为此付上代价,值得。

原文链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