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美国圣公会主教,早期来华宣教士之一,他在厦门、上海等地活动,被美圣公会称为“创立教会之第一人”。
1811年,文惠廉生于美国卡罗莱纳州,早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学习法律。22岁时,在圣灵感动下受洗,并立志成为海外宣教士。1835年美国圣公会决定在中国开辟传教区(美国圣公会原为英国圣公会在新大陆的分支,美国独立后,在美的教友,脱离英国国教,组建新的教会组织,并简化了信条、礼仪)。文惠廉向美圣公会提出申请,很快被接受。随后又进修医学,1836年被按立为牧师。
1837年7月,文惠廉携带妻子萨拉来到南洋。他在华侨社区宣教,并向他们学习闽南语,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1840年,前往澳门。1842年2月24日,文惠廉与雅稗理来到鼓浪屿,驻鼓浪屿的英军高贝少校的夫人是文惠廉的好友,因此他们便在鼓浪屿住了下来,并设立传教站。3月3日,文惠廉与雅稗理渡海到厦门进行第一次露天布道。此后,文惠廉暂时回到澳门料理家务。6月7日,文惠廉带着牧师娘回到厦门,同行的还有美国长老会宣教士麦拔莱牧师以及医疗宣教士甘明。文惠廉夫妇一起同工,推进福音在厦门的发展。然而这年的8月31日,来厦不到三个月的萨拉因水土不服而在厦门安息,成为厦门宣教事业而献身的第一人,她被埋葬于鼓浪屿的基督徒墓地。文惠廉怀着丧妻的悲痛,坚持在厦门工作了半年,1843年春,他带着两个孩子以及佣人黄光彩返回美国。美国圣公会结束了在闽南的事工,向中国其他地区拓荒。
文惠廉回国后,到处演讲,积极地向美国人宣传中国的福音需要,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国的福音事工。1844年10月,美国圣公会主教院按立文惠廉为中国传教区主教。年底文惠廉重返中国,他到上海开辟新的牧场。他先在老城厢研习上海方言,宣教教并主持洗礼仪式,继则扩大布道。他开设一所供膳宿的男童学校,由两位同来的女传教士管理。1845年,文惠廉鉴于苏州河以北多为芦苇荒地,地价低廉,遂租地造屋,设堂布道。 1848年,他与上海道台吴健彰达成协议,把苏州河以北、虹口港近黄浦江边一带辟为居留地,并于1853年在城内成立圣公会第一座礼拜堂——基督堂(救主堂)。他还在上海创办了培雅、度恩两所书院。文惠廉曾两度回国,号召更多宣教士来华工作。1858年,他和美国宣教士韦廉士、李瑾与中国同工一道,把福音拓展至至嘉定、苏州、无锡和青浦等地。1864年7月,文惠廉主教歇了世上的劳苦,在主怀里安息。
文惠廉除了宣教,还积极投入在华的文字事工。他参与了中文圣经翻译会议,与其他宣教士合作,翻译了《旧约》,他还是上海方言《新约》译本的主要同工。文惠廉的中文作品近10部,分别为《进教要理问答》、《马太传福音书》、《圣教幼学》、《教子有方》、《常年早祷》、《约翰传福音书》、《圣会祷》、《马可传福音书》和(使徒保罗达罗马人书》等等。其中《圣会祷》广受好评。《圣会祷》于1862年出版,内含前言、基督教主日和节假日应诵读祷文表及1863年至1880年基督教节假日表,还有早祷文、晚祷文、屋里早祷文、杂用祷文、谢恩祷、本日祷、圣诗、分派圣餐文、婴孩领洗文、大人领洗文、坚信礼、做亲规矩(婚礼仪文)和丧事文,共16个部分,实际上包含了圣公会用《公祷书》的主要内容。此外,他还翻译了《圣公会史纪》、《信经阐义》、《祷文牖启》、《祷文总志》等书。
文惠廉重视传道人的培养。他在厦门宣教时,鼓浪屿人黄光彩为他的佣人,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他后来随文惠廉回美国,进入教会学校学习。黄光彩在上海与文主教同工,他在文的淳淳教诲下,日益明白神的话语,牧会经验不断提高。他日后成为美国圣公会首任华人牧师,为上海著名的属灵伟人。文惠廉的两个儿子都继承父亲的属灵火炬,长子文恒理(Henry William Boone,1839年-1925年)是医疗宣教士,1880年创办了上海同仁医院(St. Luke’s Hospital)。小儿子小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Jr. 1846年-1891年),1869年前往湖北武昌传教,1884年被选为美国圣公会上海区第4任主教。
参考资料:
《闽南基督教大议会年录》
上海地方志办编:《上海宗教志》、《虹口区志》
姚民权、罗伟虹著:《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