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标榜多元、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们被教育要尊重差异、听见不同、拒绝偏见。确实,作为基督徒,我们当以基督的温柔待人,以谦卑的态度倾听异己的声音,不轻易定罪,不快快发怒。然而,在“接纳”与“失守”的边缘,很多人逐渐模糊了信仰的底线,甚至开始为了“显得有文化”而容忍异端邪说,为了“显得开明”而认同各种与圣经相违背的信仰立场。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不再愿意坚持某些“坚定的立场”。我们害怕显得偏执、极端、不合群。我们更愿意被称为“包容开放”的人,而不是一个有“锋芒”的信仰者。
“开放”真的等于美德吗?
如今,“开放”几乎成了一种文化标准。尤其在年轻人中,最可怕的标签就是“保守主义”“思想封闭”“激进派”。于是,哪怕是关于信仰的核心真理——诸如“耶稣是唯一的救主”“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也开始被一些基督徒用模糊、圆滑的说法代替,比如:“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价值”“真理是多样的表现”…… 但问题在于,如果一切都是“真理”,那就没有真正的真理了。
这种“开放”,其实是一种伪装得体的“惧怕人的眼光”。我们怕冒犯别人,不愿被误解,因此便隐藏锋芒,收起真理的利剑,结果变得像水母一样,毫无骨气,随波逐流。毫无界限的开放心态,是冷漠的同盟。它看似包容,其实是对信仰冷漠,对真理妥协,对使命退缩。
“圣洁的思想封闭”
在这样的处境中,我们要重新肯定一种看似过时、实则珍贵的品质——“圣洁的思想封闭”。这并不意味着拒绝思考或固执己见,而是指一种以圣经为根基、以基督为中心的坚定信念。这种“封闭”不是出于狭隘,而是出于对真理的忠诚。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这是一种“封闭”的说法。在今天的语境下,它听起来简直不可理喻,甚至冒犯他人。可我们若真的相信耶稣是唯一的救主,那就必须在众多“多元声音”中,坚定地宣告这唯一的福音。
“圣洁的思想封闭”其实就是信仰的勇气,是一种不向时代妥协的坚持。我们不是为了彰显自己比别人高明,而是出于对神的敬畏与爱,对灵魂的负责。
宽容与锋芒,可以同行
有人可能会问:那基督徒是不是就不能宽容了?是不是要充满攻击性,像“键盘战士”一样,逢人就论断?不是。圣经教导我们“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主耶稣自己既是“满有恩典,也满有真理”的主(约1:14)。我们既要有恩慈、温柔、怜悯的心,也要有真理、信念和立场。真正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错误视而不见;真正的爱,也不是姑息,而是愿意为对方指出通往永生的路。
我们可以尊重别人的选择,但不必认同他们的信仰。我们可以温和地与异教徒交谈,但不必把他们的神明视为“等价”的存在。我们可以与社会同行,但在涉及伦理、婚姻、性别等议题上,仍要以圣经为唯一标准。
宽容,是态度上的温和;锋芒,是立场上的坚定。两者并不冲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清晰的信仰核心与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保有“锋芒”
我们不需要成为神学专家才能持守信仰,也不需要到街头布道才能彰显锋芒。其实,许多最真实、最有力的信仰见证,恰恰发生在日常的点滴选择中。从我们的言语、朋友圈、家庭教养到教会参与,每一个小小的决定,都是对真理立场的回应。以下几个方面,是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操练的信仰“锋芒”:
1、拒绝相对主义的语言陷阱
在这个“多元共存”的时代,人们习惯用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来结束一切不合口味的讨论。面对这样的语言陷阱,基督徒不需要激烈争辩,但也不应默默附和。我们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回应:“也许我们的理解不同,但我相信真理只有一个,而且不是我说了算,是神启示的。”
这样的表达没有攻击性,却充满信念,提醒对方——信仰不是主观情绪,而是对客观真理的回应。如果每个人的“真理”都可以成立,那耶稣“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宣告便毫无意义。
2、在朋友圈中活出信仰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天被动接受成千上万的信息。当朋友们转发“万教归一”“宇宙能量疗愈”等看似正能量却违背真理的内容时,很多基督徒选择沉默,怕破坏关系,怕被认为“太宗教化”。但我们可以选择不争辩、不指责,而是适时分享一些以福音为中心的内容,比如一段触动心灵的经文、一篇清晰讲解救恩的文章,或是自己的信仰见证。不要低估一个转发的力量,它可能是某人灵魂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路标。
3、在孩子教育中守住信仰核心
在家庭中传递信仰,是基督徒父母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但今天的父母常常被铺天盖地的“育儿观念”牵着走——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却不告诉他们何为罪;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却不教导他们敬畏神。我们的孩子从学校、电视、互联网接收大量信息,其中不乏与信仰相冲突的内容。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建立属神的价值观和辨识能力。我们是孩子信仰生活最早的讲道者,也是他属灵世界最早的守门人。
4、在教会中彼此提醒
教会是我们属灵的家,是我们学习真理、彼此激励的地方。然而在当今“讲爱不讲罪”“重感觉轻悔改”的风气中,许多教会渐渐失去了福音的锋芒,只剩下情绪的疗愈与形式的活动。
当你听到讲台上只讲“上帝爱你,不管你怎样”,却从不谈“罪的工价乃是死”;当你看到团契里越来越注重游戏、互动,却没有深入查经和悔改祷告;当你发现主日学课本从不讲十字架,只讲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时——你是否会沉默?还是在爱中提醒?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若连我们都不为真理守望,谁还能站立得住?
这个时代鼓励我们“不要定义自己”,要“永远开放”,但一个永远不被任何信念塑造的人,最终也无法为任何事情而活。他可能热衷一时,却很快冷淡;他可能涉猎广泛,却缺乏核心动力。
在讲求宽容的时代,我们可以成为“锋芒”的基督徒,既不傲慢,也不妥协;既谦卑,也坚定。在讲求宽容的时代,依然保有属神的锋芒,像光照在黑暗中,像盐调和世味。在爱中说诚实话,在恩典中坚持真理。这就是“圣洁的思想封闭”:不是退缩的狭隘,而是忠于真理的自由。因为,正是这种“锋芒”,才让我们的信仰有方向,我们的生命有重量,我们的福音有能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