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是抽动症,可能是孩子的脖颈出了问题,导致他出现的扭脖子习惯,建议先按摩一周,没有改善就到儿科拍片检查治疗……”在社区医院诊所,医生查看我大儿子症状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儿子不由自主地扭了三次脖子。看到他不受控制地扭动脖子,一股混杂着无奈的莫名怒火直冲头顶,旋即又被我强行压了下去。
不到六岁的儿子,小毛病一直不断。不是贪吃甜食搞得肠胃发炎,反反复复跑医院,就是最近开始不由自主地扭脖子,症状像极了抽动症。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每天都筋疲力尽,这回又添上他这个新情况,真的快要被折腾到崩溃。
儿子不由自主扭脖子的问题,是从两周前开始的。那天早上起床,他说脖子不舒服,有点疼。我赶紧给他揉了揉,又擦了药。当时他扭动脖子,好像能缓解一点疼痛。我本来以为过几天自然会好,可没想到,脖子不见好转,反倒添了个习惯性扭动的毛病,让我一下子焦虑起来。尤其是幼儿园老师发来的视频——镜头里他扭脖子的动作格外频繁。我看着画面,忍不住深深叹气,眉头也拧紧了:本来他心里就比别的孩子敏感,我真怕这样的举动会让他压力更大,更怕这会影响到他和小伙伴们相处。
莫名烦躁的思绪在我心里打转,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真希望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大喊一声发泄一下情绪,可我只能是想想罢了。我无处可去,无人帮忙搭把手,只能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牵着两个孩子回家做晚饭,重复着枯燥单调的生活。
带他看完医生回来,正好在小区里遇到他同学叫他一起玩。同学的妈妈我也认识,我们就坐下来聊了几句。她突然问道:“你家孩子怎么老在扭脖子呀?”我只好无奈地笑笑,说:“是啊,这不刚带他去看了医生,就是因为这个。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给我出什么‘新花样’,是频繁眨眼睛、不停清嗓子,还是干脆摇头晃脑呢?哎,当妈的呀,心总是悬着的。”她听了,也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我叹了一口气,抬头仰望天空,视线穿透绿油油的印度紫檀树叶的间隙,看到了一小片夕阳的晚霞。此刻一种无力感来袭:我仿佛是一只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这么点天空,视野被叶片层层遮挡,禁锢在这小小的区域里,看不到宽广的天空。
随后,我将视线从那片小小的叶片间隙移至宽阔之地,看到了火烧云通红的晚霞是那样绚丽多彩:有红薯的深橙,泡芙的奶白,蝶豆花的靛蓝,茄子的浅紫,汇聚成一幅绝美的水彩画卷。天空如此宽阔,无边无际,而我却选择性地忽略美好,让自己的注意力定睛在孩子的某个问题上,将自己的视野禁锢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看到的都是问题,产生的都是负面情绪。
晚饭后,我一边叠衣服,一边收听良友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聊到一个话题,让我心里为之一颤。节目嘉宾是一个单亲母亲,她独自带孩子,不过她没有像我那样拧巴疲惫,而是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孩子们成长路上大大小小的问题。她说了一句让我十分触动的话:“我的孩子其实不是我的,而是神的孩子,我只不过是一个管家,照看着神的孩子。所以孩子问题的主权在于神,而我只要按照神的吩咐教养他们就好了。”当听到这句话时,我幡然醒悟。
我之所以如此焦虑,是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必须为孩子的生命乃至他们整个人生负全责。我不自觉地将这本不属于自己的重担紧紧压在身上,一路走得格外沉重。可与此同时,我又忍不住埋怨:为什么上帝不让我养育孩子轻松一些?为什么丈夫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是个让人省心的“天使宝宝”,偏偏有这么多层出不穷的问题?
孩子是属于神的,我只不过是照看的人。这句话非常安慰我,也给予了我新的育儿思路和方向。神把孩子们当做产业和礼物赐给了我们,不是让我们去掌控他们的人生,自行规划他们的道路,而是引导他们认识神,走在神为他们设立的使命之中,遵行神的道。先前我不敢放手,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对他们拥有绝对主权,他们的所有问题,都要由我来承担。这样错误的想法,让我焦虑疲惫。
从卧室出来,看见儿子正安静地玩着钓鱼玩具,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小世界里,嘴角还挂着一抹浅浅的笑。他仍然会偶尔扭一下脖子,可当我的心态转变后,我看他的眼神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带着责备,更不再把他所有的问题都归咎到自己身上。那一刻,仿佛肩头的重担忽然间就卸下了。
可刚轻松片刻,心里却又响起另一个声音:你是放下了,可孩子的问题并没解决啊,要是再这样下去……唉,快打住!我忽然明白,这疑虑的低语并非来自神,我不必再与这谎言纠缠。我不该继续喂养自己的恐惧,而要更多去思想神赐给孩子们的恩典。我相信,那已从我肩头卸下的重担,祂必亲自为我担当。此刻,我只愿像一个孩子,单纯地安息在阿爸父的怀抱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海南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