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一生向穆斯林宣教的李文斯顿

作者: 文恩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09 14:39:06
分享与播放

编者按:格雷格·李文斯顿(Greg Livingstone)是“前线”(Frontiers)机构的创办人,该组织是全球致力于向穆斯林群体传福音的最大宣教机构之一。今年7月19日,85岁的李文斯顿安息主怀。他被称为“这一时代主要的宣教领袖之一”。

图片1.png

李文斯顿夫妇

1940年5月的波士顿,李文斯顿作为一个未婚母亲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当母亲改嫁后决定不再要他时,他被送进了寄养系统。直到来到科罗拉多州阿斯彭市的林格尔家,他的漂泊童年才终于有了一丝暖意。

16岁那年,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林家的女儿朱迪。当他鼓足勇气邀请她看电影却被拒绝时,没想到对方会主动约他周日一起去剧院。那天他怀着悸动的心情赴约,却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浪漫约会,而是一场福音布道会。“创造宇宙的主竟愿意为你牺牲生命!”讲台上牧师的话如雷击般震撼了他。他瞪大眼睛,心里紧张地想:剧院里的人都是什么奇怪人啊?自己怎么会卷入上帝的故事里?但某种更深的力量攫住了他,这个从未感受过被珍视的灵魂,第一次听见了“无条件的爱”这个陌生词汇。

林家父母送给他一本《约翰福音》,鼓励他向上帝祷告。几周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包裹了他,耶稣活着,并且住进了他的心里。曾经迷失的少年被找到了,他终于被一位永远不会离弃他的父亲收养了。

“弟兄,你认领哪个国家?”

 1959年秋,李文斯顿正在惠顿学院的校园里思考信仰的意义时,研究生戴尔·罗顿拦住了他:“想参加穆迪圣经学院的通宵祷告会吗?”他绝不会想到,这个简单的邀请将再次改写他的人生。

李文斯顿接受了邀请,祷告室的景象令他吃惊,没有想象中的女孩、咖啡和甜甜圈,只有一群男生跪在硬木地板上,面前铺着穆斯林国家的地图。20岁的乔治·维尔沃(George Verwer)没有寒暄,直接指着他说:“弟兄,你认领哪个国家?”李文斯顿一时语塞,不太明白对方说的“认领”是什么意思。但像他这样的街头孩子反应快,于是装作明白意思,脱口而出:“还有什么没认领的?”“利比亚,你认领利比亚。”

就这样,一个不知道利比亚在哪里的少年,开始为这个北非国家祷告。整晚的祷告中,房间里回荡着对穆斯林世界的关注。那一夜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他想成为律师的梦想随之消散。这个曾经不知道约伯是谁、以为哥林多是希腊庙宇里的柱子的年轻人,决定改修圣经与神学。但三年的希腊语要求几乎将他击垮。“我永远无法服侍你,因为我学不好希腊语。”他在祷告中哭诉。

上帝的回应出乎意料,一位名叫莎莉的女生出现在他的生命中,成为他的希腊语辅导老师。无数个共同学习的夜晚,不仅让他掌握了希腊语,更让两颗心越走越近。毕业时,这个曾经学业堪忧的学生竟登上了荣誉榜。

每周五晚上,李文斯顿和来自芝加哥各大学的二十多位年轻人继续与戴尔、乔治通宵祷告。数百万从未听过福音的穆斯林成为他们心中无法放下的牵挂。

乔治这个比他大十八个月的新泽西青年,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朋友。从乔治那里,李文斯顿学会了以痛悔之心悔改,学会了永不放弃任何人。半个多世纪里,乔治始终通过电话、书信和探访将他放在心上。在惠顿的五年,不仅塑造了他的生命,也孕育了后来影响全球的“世界福音动员会”(Operation Mobilisation,简称OM)。

在他们即将离开惠顿学院时,李文斯顿和莎莉决定结婚。莎莉曾梦想以医生的身份去中东服务,但后来发现,即使不行医,同样能够传福音和培训门徒。惠顿毕业后,前路尚未清晰,但他们深知:让人离开撒旦的国进入神的国,是他们生命中最首要的使命。

新婚不久,莎莉和李文斯顿受OM差遣前往印度浦那。他们第一个孩子就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每天,他们推着装满福音书籍的香蕉车,在酷热的街头工作八小时。他们同吃同住,一起祷告,也一起病倒。在印度的十四个月里,他们培训了约三十位印度门徒,这些人立志向本国各族群传福音。后来OM报告显示,从这三十人开始,有数千印度人投身全职事工,将基督的福音带给各地的印度教徒、佛教徒和穆斯林。

图片2.png

李文斯顿和妻子莎莉去穆斯林国家探访同工

要培养比自己更聪明的精兵

时间到了1976年,在乌尔巴纳宣教大会上,比尔·贝尔(Bill Bell)当面告诉李文斯顿,上帝感动他,李文斯顿将成为他在北非宣教协会(NAM)北美分部的继任者。他们同样怀有向穆斯林世界传福音的负担,八个月后,李文斯顿被正式任命为NAM北美主任。当他接手时,这个已有96年历史的英国宣教机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李文斯顿最喜欢的挑战,就是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的事物重新激活。当时的NAM正处于艰难时期:招聘人数每年仅约两人,而流失的工作人员却高达十人。留下来的同工大多是可爱的退休圣徒,他们心里火热,但精力有限。董事会由几位商人、一位同时在多个机构任职以至于常常记不清自己参加的是哪个董事会会议的知名牧师,以及一位在圣经学院任教的姐妹组成。

在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上,李文斯顿被告知:办公室工作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到下午5点,周日要在教会讲道;任何超过25美元的开支都需要两位董事签字。这让他意识到,这个机构需要一场彻底的革新。

他开始大力招募新人,却遭到候选委员会的质疑:“你为什么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州州立大学等非虔诚机构招募?穆迪、哥伦比亚圣经学院和费城圣经学院怎么了?”李文斯顿向他们解释:神学院学生通常只受过教导信徒圣经的训练,而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愿意在千年无人教会的地方开拓的先锋者,是能在穆斯林城市中建立教会的勇士。

当时,NAM只向四个国家派遣宣教士。然而一年后,一位来自常春藤名校的年轻弟兄约瑟挑战李文斯顿:“北非宣教会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国家有什么计划?”老实说,李文斯顿当时对那片土地一无所知。但他不愿让约瑟等待委员会漫长的决策过程,于是提议:通知所有代祷伙伴,邀请有负担的人一起来祷告寻求。

那个周六,十四人出现在办公室,一支新的团队就这样诞生了。李文斯顿当场任命约瑟为队长,尽管约瑟还没有填写任何申请表格,他们也没有他的推荐信。李文斯顿的招募信条一直是:先把“鱼”抓上船,再决定是否适合。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决定:约瑟在毕业前就已带领朋友们寻求进入“封闭”国家的方法。他的主动性激发了另外两对经验丰富的NAM老同工,他们一起成为千年无人涉足的沙漠国家的首批宣教士。如今,该国有两支勇敢(尽管受逼迫)的信徒团契,以及在另一个穆斯林部落中人数众多的家庭教会。

靠着神的恩典,他们重建了这个几乎濒临衰败的宣教机构。招聘人数从每年约两人增加到二十余人,并且持续增长。

1983年,NAM进入了需要“收缩整合”而非“扩展”的阶段。李文斯顿意识到:是时候创立一个新的差会了。但他心里立定主意:在新的机构里,绝不让那些“开拓型”人变得多余。他特别抽出三周时间专心祷告。一次在加州海滩上散步时,他终于清晰地感受到主对他说:“好了,时候到了。”就在那一刻,1983年5月28日,“前线”(Frontiers)诞生了。

令李文斯顿意外的是,好友乔治从英国打来电话,花了45分钟警告他将会遇到的困难:“前线事工会让尸体横陈在整个穆斯林世界”“你其实对中东几乎一无所知”“外面是残酷的属灵争战”“钱会从哪里来?”但乔治最后说:“不过,你知道我们会支持你。”乔治确实一直支持他们,不仅在过渡阶段,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他比任何人都更向李文斯顿展示过他的信任。常常把远超李文斯顿能力的任务交给他,只是期望他凭着神的恩典去完成。这成为李文斯顿带入前线的重要原则:释放团队领袖去完成“不可能的使命”。

他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六条不可妥协的原则。其中包括,他们要团队事奉,植堂需要多人合作,需要不同恩赐的搭配,不仅有传福音的人,还需要门训者来坚固新信徒的信仰。他们还要像主对待他们一样,以恩典彼此相待。在圣经允许的范围内,他们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神学信念。有博士,也有自学成才的蓝领工人;有精力过剩的,也有慢性子的。只要他们得到合乎圣经的教会差派和按立,他们都接纳。

李文斯顿特意去拜访宣教界的长者,请他们帮助新机构提升公信力。世界宣教会、世界宣明会、美国世界宣教中心等机构的领袖们都在实际事务上给予了他们宝贵帮助。“打开大门”组织甚至借给他们一台强大的电脑,让他们能够与代祷伙伴和奉献者保持联系。

从圣经翻译协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创始人卡姆·汤森(Cam Townsend)身上,李文斯顿学到了宝贵的功课:要保持异象单纯,不要因教义问题争执,要培养比自己更聪明的精兵,要慷慨对待其他宣教机构,永远不要为了“巩固”而停止开拓新的族群。

始终专注于“那一天”

把新工人送去穆斯林中没有教会的地方是一回事,但正如宣教前辈警告过李文斯顿的,让他们长期坚守且避免麻烦又是另一回事。在一些偏远地区,比如马里、毛里塔尼亚或塔吉克斯坦,附近根本没有人可以支援。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们只能依靠传真和航空信联系。每当加州的办公室收到那些写满年轻工人们挣扎的信件,他们的心都紧紧揪在一起。

有一天,李文斯顿又读到一份报告,说某队长被秘密警察查问。妻子莎莉看完后,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问他:“我们为什么要花一生时间去让人陷入麻烦呢?”李文斯顿停顿了一下。她说得没错,他们确实在催促人们冒极大的风险。“也许因为我们真的相信,这是主的旨意和差遣。”他回答。这个想法不仅是对她的回应,也在坚固他内心的疑虑。

毫不夸张地说,前线的运作几乎是靠着各地信徒的奉献维持运转。每当“寡妇的两个小钱”快要用尽时,主总会以奇妙的方式供应他们。有一次是校园基督徒团契捐赠的一万美元,其他时候则是朋友们的奉献。乔治曾在英国开办了连锁书店,用来资助OM在印度的事工。

前线总部设在加州有利也有弊。他们继续大力推动,挑战美国教会把焦点放在神的应许上,好消息是给万民的。在30年间,前线的同工人数从40人增长到1300人,这是神的工作,也是无数人信心的见证。

他们的一位宣教同工安德烈的故事尤其令人感动。他毕业于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在他的祖国哥斯达黎加本可以拥有高位。然而,他和妻子选择舍弃一切。在招募了13名拉美人前往一个正值内战的穆斯林国家定居后,他们被神使用,建立了9个被救赎的穆斯林家庭教会。这样的故事在前线中不断上演。

2000年8月,当李文斯顿把接力棒交给瑞克·洛夫(Rick Love)时,前线已有近600名宣教士,组成109支差派团队,在39个国家开展事工,并在79个族群中培养穆斯林背景信徒的团契,产生了78个教会或团契。

退休后,作为一名“牧羊犬”,李文斯顿没有放下推动主的收成、呼召更多工人的热情。但他意识到,他亲爱的妻子莎莉已经无怨无悔地跟随他走遍世界43年。或许,是时候让她退休了。李文斯顿对她说:“莎莉,你跟随我搬过这么多国家,搬家二十六次。我想下一处家应该是我们升天前的最后一个家。你来选择住在哪里,我相信无论你选择哪里,我都能完成我该做的事。”莎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回到我们在英国的家。”

多年间,当他们在欧洲、印度和中东工作,动员他人生活在穆斯林社区时,利比亚一直是一个特殊的使命。在一次会议上,李文斯顿得知利比亚的宣教士只有三对加拿大夫妇。利比亚没有美国宣教士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护照不被允许入境。

2011年2月,“阿拉伯之春”爆发于利比亚。内战结束了卡扎菲42年的独裁统治。这个“封闭”的国家突然对所有国籍开放。在他人帮助下,莎莉和李文斯顿终于在2012年5月在护照上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签证。

距离穆迪祷告会使命已有52年之久,莎莉和李文斯顿终于踏上利比亚的土地。感觉就像进入了应许之地。他激动地喊道:“谢谢你,父啊!你让我们在回到你身边之前先来这里!”利比亚的革命对当地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他们沉浸在新获得的自由中,渴望以全新的方式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不久之后,极端分子阻挠新政府的组建,混乱成为新常态。一些进入该国协助发展的基督徒被监禁,甚至有人在狱中去世。

尽管遭遇挫折,这些年来有件事一直支撑着李文斯顿。他始终专注于“那一天”。那一天,他将面对面地与主耶稣见面。他也希望能对主说:“我完成了你差我去做的事。”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名马拉松跑者,只想在终点倒入教练的怀抱,看见他那灿烂的笑容。这幅画面,正是支撑妻子和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知名牧者查克·寇尔森说,要警惕争当“第一”的企图。不要把生命花在拉选票、每天盯着民调,只为衡量你作为领袖的受欢迎程度。但坦白说,李文斯顿时常会渴望被人认可。他依然像那个缺乏父爱的小男孩,拼命想引起别人注意,想要有人肯定他、接纳他。这就是为什么妻子一次又一次地对他说:“我爱你。”

在同辈中,他终于“成为了某个人”,于是他昼夜不停地工作,唯恐自己被“小联盟”的名单划掉。如今写下这些的时候,他也意识到,许多人其实欣赏他,甚至有人高度尊敬他、以他为榜样。惠顿学院和使命纽带组织(Missio Nexus)甚至给他颁发过荣誉,称他为“这一时代主要的宣教领袖之一”。但他必须时时警醒自己:停止像在竞选中那样努力争取选票,而是单单讨那一位观众的喜悦。

李文斯顿有许多恐惧:害怕达不到别人的期待、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同工轻视、害怕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害怕辜负他的三个儿子们。但这些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把这些恐惧带到他的上帝面前。上帝总是像一位父亲一样,给他这个“幼儿”一个理解的微笑和拥抱。

回首这一路,李文斯顿常常思想自己何等不配,竟能蒙神使用在这伟大的使命中。然而正是他的软弱,显明了祂的恩典和能力。祂总不轻看痛悔谦卑的心,反而以慈爱和耐心,扶持他一步步向前。这一切再一次印证了他的养母路得·林格尔常说的:“如果神能用李文斯顿,那祂就能用任何人。”

本文参考资料:Greg Livingstone的《You've Got Libya: A life serving the Muslim world》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