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窗,春风带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街上的喧嚣一股脑儿灌进来,却盖不住内心那挥之不去的絮语——那些没完成的事,那些自我期待,还有心底那个讨厌的念头:“我不够好”。烦躁。
你也这样吗?有时候挺平静的,可不知怎么,就是会冒出一种无处安放的漂泊感。像是心里有个小孩,拽着你的袖子,渴望一片能让自己静下来、扎下根的地方,不再被焦虑的风吹得七上八下的。
窗外有棵树,不是什么特别的树,就那么立在那儿。冬天的痕迹还没完全褪去,孤零零地站在一片刚刚冒头的草丛中间。它不言不语,却完完全全地活在那里。根抓着地,枝指着天,在这吵吵闹闹的世界里,划出一小块宁静。
看着它,我忽然想,人和田野里的树,其实挺像的。不只是个比方,更像是我们本应有的样子,一幅关于怎样在上帝目光中活着的图景。
一、那股往上的劲儿
树有个特点,总是朝上长。不管天气好坏,姿态永远是向上的。每片叶子好像都记得光在哪个方向。树不会为明天会不会下雨发愁,整个身子就是一句无声的诗:阳光会回来的。
我们自己呢?唉,太多时候被眼前的事绊住了——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账单、健康问题……这些阴影缠住脚步,让我们忘了抬头。忘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要,就是把整个生命转向那光——耶稣基督,那位说自己是“世界之光”的人。
这不是什么强颜欢笑,不是什么“想开点”的鸡汤。树在狂风暴雨中依然向上,我们心里的那部分,难道就不能在一团糟的生活中,执拗地朝向那永恒的光源吗?有时就连一句笨拙的“上帝啊,我没法了”,都是信心的开始。
二、伤痕和根——谁看得见谁看不见
走近那棵树,摸了摸它的树皮。粗糙,有裂缝,有伤疤,有曾经被刀刻过的痕迹,是岁月和风雨的见证。
我们是多想在人前隐藏自己的伤痕啊。那些搞砸的关系,犯过的错误,心里的羞愧。不都是吗?拼命想表现得无懈可击,生怕别人看到破绽,仿佛软弱是罪过。
但树不会这样。它的伤痕就是它故事的一部分,是它还活着的证据,让它有了独特的质感。
有天读经时,我突然被一个画面击中:复活后的耶稣,并没有抹掉祂手上脚上的钉痕和肋旁的伤口,反而主动给门徒看。那曾是极度痛苦的印记,却成了祂爱的最好证据,成了我们得医治的源头。
或许,我们生命中的裂缝和破口,并不是把我们和上帝、和他人隔开的墙,而是恩典可以更深注入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真正理解别人痛苦的通道。我们总想展示完美,但真正的相遇,往往发生在彼此承认伤痕的时刻。
树能够承受伤痕又不断向上,靠的是什么?不是那些我们看得见的枝干,而是埋在地下、没人看见的根。那些在黑暗中默默延伸、寻找水源、抓住岩石的根系。
没人看见,没人夸奖,却决定了它能否在风暴中站立,能汲取多少养分。
我们的根扎在哪里?太多时候是那些浮土——别人的点赞,短暂的成就感,情绪的起伏……而不是那位永恒的磐石,那活水泉源——基督耶稣。
扎根是件孤独的差事,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是在子夜时分辗转难眠时的祷告,是在公交车或地铁上默背的一句经文,是在小组团契里彼此的扶持,是在擘饼时的相遇。需要耐心啊。
放下刷存在感的焦虑。深信这向下的力量,决定了能向上伸展多远。主说,“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这“常在”,就是根的秘密,是与生命源头那不停歇的连接。
三、活着,就是种礼物
从这种深深扎根、带着伤痕却依然向光的生命里,会自然流出一种不声张的大方。树不用刻意做什么来证明价值,它在那里,就是种给予。它遮荫,让鸟筑巢,让小动物躲雨,让汗流浃背的人在夏天找到片刻清凉。
不求回报,只是敞开自己,成为休息的地方。
我们能不能这样活着?不必成为万事通,只是成为一个安全的存在,给出“荫凉”——一颗愿意停下来听你说的心,一个不急着下结论的接纳,一个让疲惫的心灵能喘口气的空间。
当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被上帝这样爱着、保护着的,那种底气和安稳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成为别人的祝福。
树把从阳光、雨水和泥土里吸收的养分,变成了结出的果子。我们的果子是什么?保罗说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不是什么自我完善的清单,而是与真葡萄树连接后自然结出的果实。是滋养周围世界的点滴甜蜜——一句话把人从自责中拉出来,一个原谅的眼神,一次不求回报的帮助,一个不被提起的代祷。
四、风里的舞者,落叶的归途
生活里总有风。变动的风,打击的风,误解的风。看那树叶和细枝,在风中摇晃、弯曲,像跳一支无声的舞。不跟风硬抗,所以不易折断。反倒是那些又粗又硬的枯枝,最容易咔嚓一声就断了。
我们多习惯于抓紧自己的计划、掌控一切,习惯了抵抗生活中那些“不该发生”的事,用意志力筑墙抵挡。但树的柔韧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有时恰恰在于“弱”——放手、承认自己的有限、信靠上帝主权的那种柔软。
就像玛利亚那句:“愿照祢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就像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是在风暴中,因为相信那位曾平静风浪的主,而获得的内心安稳和随风起舞的自由。
就连看似的衰败中,也有深意。落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回归大地,化为养分,滋养新的生命。完成使命后,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贡献。
生活中的“落叶”是什么?那些不被记住的小善举,是放下执念的释怀,是在衰老或病痛中仍然献上的祈祷?看似微不足道,归于尘土,却在上帝的国度里,丰富着生命的土壤,为新的成长预备道路。
小时候看到过被砍掉的老树展露出的年轮。宽窄不一,记录了雨水充足的好年景,也刻下了干旱艰难的岁月。连虫子咬过的痕迹,也成了纹理的一部分。这些经历没有毁掉它,反而塑造了它,让它变得更坚实、更厚重。
我们的人生轨迹呢?那些“窄年轮”——失落、挣扎、怀疑的日子,确实痛苦。但如果带着恩典走过来,不也能生出一种忍耐,一种品格,一种不会让人失望的希望吗?
我不想美化痛苦,只是相信那位“使无变有,使死人复活”的上帝,能用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最深的伤,来雕琢我们,让生命有更多深度、韧性,和对祂恩典的见证。
五、默默站立的奥秘
退远些看树,它不只是枝叶根果的组合,还是个默默净化、美化环境的活物。固定水土,产生氧气,庇护生灵,悄无声息地参与着自然的和谐。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种无声的服侍,一种对整体健康的贡献。
你愿不愿意也这样——深深扎根于上帝的爱中,持续朝向祂的光,承载着伤痕却仍然向上,自然地给出庇护与滋养,在弯曲中学会柔韧,在风霜中沉淀智慧?成为一个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安静忠实地活出基督耶稣生命气息的人,成为周围世界的一股清流,一个希望的记号?
不要假装完美,只要真实地活在与上帝、与人、与这世界的深刻连接中。
一棵树,不说话,却仿佛一直在对我们说:放下那些内心的喧嚣吧,回到存在的根基。
真正的安息和力量,从来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不是来自自己的成就,而是来自那份深深的归属感——知道我们是被那位栽种的上帝所看见的,所珍爱的,所耐心浇灌的。在祂温柔又长久的注视中,我们这颗总爱漂泊不定的心,终于可以找到那片能扎根、生长、最终活出丰盛的,应许之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