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临汾市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在尧都区组织开展了参观研学活动,两会负责同工陈丽长老、杨森林牧师等,与20位研究员(大多为各县市神学毕业生),在西宜村基督教堂参观了西宜教会基督教中国化陈列室,并一同前往本村的红色名医张桐斋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
历经一年多精心打造的西宜基督教中国化陈列室,以图文并茂的版面,生动展现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巨大成果和临汾市尧都区基督教中国化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版面共分六大板块:前言部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中国化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近代探索先驱部分介绍了三自爱国运动历史,席胜魔及基督教中国化实践探索,着重介绍了席胜魔生平简历;近代先驱部分,分别介绍了赵紫宸、吴耀宗、丁光训等著名神学家的生平事迹及思想,重点介绍了本土教会知名牧长潘仰贵牧师、李笃信长老以及本村的创办抗战医院的基督徒张桐斋生平事迹。本乡本土部分的亲近感穿越时空拉近了距离,使大家觉得非常亲切;依法依规管理板块,分为财务管理透明化、安全消防标准化、定点管理制度化、服务管理常态化,分别介绍了教会规范管理、服侍全面的相关工作;神学思想建设板块,详细介绍了临汾市基督教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的发展路径,最后的尧都区基督教两会简史,展示了自1983年至今召开的历届两会代表大会情况。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第一次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大家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对进一步细致深化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此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村南的张桐斋先生故居。张先生原名张友琴,男,1903年生于尧都区金殿镇西宜村。1923年6月,他在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善圣医院学习医术,信靠主耶稣。毕业后被运城县政府聘为河东维新医院专职医生;1930年回到临汾创建了延龄医院和民生医院;1937年将民生医院迁至河东苏寨村组建抗日战地医院,救治伤病员,曾为陈赓大将进行手术,还开办医护人员培训班;1940年至1945年,在河西枕头村继续开办临汾抗日政府医院。之后转入地下工作,所居院落成为地下交通站,往来传递鸡毛信,掩护临汾党的重要领导干部。其弟张友堂为革命牺牲。解放后组建了临汾县卫生院,后为临汾市医院,担任院长。1948年回村创办了扶民医院。
在其孙子张小海、孙女张红霞的带领讲解下,大家参观了大院的房屋建筑。这是一所清代民居风格四合院,经过几年不断打造,在村里成了一道独特的的风景。院内搜集了大量文字图片及实物,设立了“红色名医张桐斋事迹展览馆”。别出心裁开设了植物种子博物馆,展出300余种种子。先后被市文旅局、住建局等命名为友善人家精品民宿、尧都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西宜张氏民居”、农家书屋、革命老区精神研学基地。
历尽岁月沧桑的古朴建筑,古香古色的的文物,一件件先生曾用过的医务工具,无不见证着一位基督徒的忠心侍奉,孙辈动情讲述长者感人故事,令人无不动容。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犹如丰碑,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仰,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爱教教育,表示要传承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竭心尽力荣神益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基督教中国化。
市基督教两会还就将于12月初举办的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的论文文字组稿事宜进行了研讨交流,并做了相关安排部署。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一教会同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