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欧洲文明进程:大众信仰卷》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4 12:56:21
分享与播放
《欧洲文明进程:大众信仰卷》

在国内很多人的印象中,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教会似乎就完全掌控了欧洲的政治、法律与教育等领域,实现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覆盖,异教信仰几乎失去了生存空间。然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尽管基督教在官方层面成为主流,许多欧洲人在皈依基督信仰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大量民间迷信与传统习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民间信仰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深深扎根于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尽管基督教拥有严整的神学体系和对来世的美好许诺,但对大多数民众来说,这些理念太过遥远,他们更关注如何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在面临疾病与灾祸时,人们往往转向求助民间迷信。尽管这些做法既不科学,也违背了大公教会的教导,教会也屡加禁止,但因其能满足人们功利和实际的需求,故而依旧广泛流传。

大公教会虽然成为社会的主流,对于当地的民间文化更多采取了改造的策略,客观上也给民俗留下了生存空间。面对根深蒂固的异教风俗,多数教会神学家,并没有只采取强硬压制,而是采用了将民俗“圣化”的方式:将异教神祇功能,转化为基督教会圣徒的代祷;把民间祭祀节日改造为教会的节庆,最为典型的就是圣诞节,其本来为农神节,但却与纪念耶稣降生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

然而,这种成功的改造,其本身亦是一种妥协。它在将异教习俗纳入基督教体系的同时,也为其原始的信仰心理留下了潜伏的空间。尽管寻求圣徒代祷在教义上无可指摘,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信徒——尤其是古代欧洲的乡村民众——常常将圣徒当作新的“偶像”来崇拜,模糊了其“代祷者”的定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上帝的直接敬畏。

这种信仰的本地化现象具有全球性。从大航海时代后的美洲,到经历复兴的非洲教会,再到亚洲一些与民间信仰深度融合的基督教流派,我们都能观察到相似的模式:外来宗教在落地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本土的信仰心理相结合,产生出独特的混合形态。

可以说,虽然教会提供了关于宇宙、救赎的终极答案。但欧洲的民间信仰却符合着民众最朴素的生存诉求。他们既需要耶稣基督的救赎,来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也需要某些具体的迷信活动来应对日常对未知的恐惧。这也是为何基督宗教主导的欧洲社会,一直存在基督信仰与大众信仰并行的现象了。这是基督信仰普世性与地方化博弈、融合后必然出现的情况。

延伸阅读:《欧洲文明进程:大众信仰卷》

本书5-18世纪普通大众如何接受与理解基督宗教正统信仰的过程做了深入探究,一方面追踪了教会在牧灵教化方面的努力与实践,另一方面对普通大众在牧灵教化影响下自发形成的诸多虔诚形式作者认为在中古时代,教会对大众信仰并不是一味加以压制,而是加以规范和接纳。教会在塑造大众宗教生活的同时,大众也在以其自觉性的选择改变着官方信仰的面貌,两者呈现出某种互动式的演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