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栈的见证——英国小妇人艾伟德在山西阳城的抗战岁月

作者: 微尘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9 22:41:35
分享与播放

我曾两次造访晋东南门户山西阳城县,走访当地教会,参观那里闻名遐迩的基督教会遗迹——六福客栈。我多次听到关于英国女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的动人故事,也在史籍中不断了解到她更多的事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形象在我心中逐渐丰满鲜活,让人不禁感叹:"这个女人确实不寻常。"当我漫步在这些布满岁月痕迹的遗迹间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上世纪初期,这位名叫格拉蒂丝·艾伟德的英国女子,怀着对基督的虔诚信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她在这里开设客栈、倡导禁止缠足、抚育孤儿、救助难民。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她更是以无私的大爱,冒着生命危险,将晋城阳城一带的百余名孤儿徒步护送千里。他们翻越太行山,横穿中条山,辗转穿越河南、陕西等敌占区,最终将这些孤儿安全送达陕西扶风县后方。她的善行义举在当地广为传颂,不仅彰显了基督精神中的真善美,更温暖了身处水深火热的中国同胞。那么,这位传奇女性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一、决志赴华

1902年,格拉蒂丝·艾伟德出生于英国伦敦北郊埃德蒙顿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邮递员,母亲是家庭主妇,都是虔诚的基督徒。14岁时她被迫辍学,17岁开始在伦敦做家庭女佣。

促使她决心来华传教的契机有三个:首先,她不甘于只做一名为生存奔波的普通女佣,渴望通过传教事业帮助更多人;其次,在一次与母亲参加的宗教聚会上,她意外发现自己竟能当众流畅演讲,这激发了她的表现欲;最重要的是,某天下午她在一本青年生活运动杂志上得知中国四万万民众从未听闻耶稣基督时,深感震惊,觉得必须为此做些什么。文末的招募启事"你来吗?"三个字深深触动了她。

当时中国内地会(外国来华传教的最大团体)对传教士要求极高,通常需具备高等教育背景。著名的"剑桥七杰"加入后,又提高了门槛。初中没毕业且年龄偏大的艾伟德本不符合条件。1929年,在妇女协会推荐下,她获准进入女传教士培训所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语言和圣经培训,却最终因年龄偏大、学历不足等原因而被拒。

这次挫折反而坚定了她的决心。她开始在街头练习演讲,广泛搜集资料,积极寻找来华机会。为了接近中国,她特意为从中国归来的老传教士夫妇做佣人;将码头堕落的女子引入教会听圣诗;日夜工作积攒路费,终于凑足了来华所需的47英镑。

转机出现在一次聚会上,有人告诉她:74岁的罗森太太在山西阳城传教多年,急需助手。1930年10月18日,艾伟德告别家人,从利物浦启程。这趟旅程充满艰辛:她先乘火车经苏联,因战乱被迫绕道,途经赤塔、海参崴,转往日本,最终抵达天津。途中她曾露宿雪地、遭遇审讯、护照被篡改、险遭侵犯,甚至不得不深夜逃亡,终于在12月底抵达阳城。

二、创办客栈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位于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条山三山交汇地带,古称“濩泽”。初来乍到,艾伟德处在完全陌生新奇的世界。当时的城关镇,有城墙拱卫,热闹非凡,是全县的政治、交通、贸易、文化中心。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都深深吸引了她。而且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帝师陈廷敬、宰相领袖王国光、四贤阁老田从典等均出自本县。

她和罗森夫人居住在东关村的耶稣堂院内,下乡福传布道。一天下午,她们发现大小客栈门口挤满了南来北往的骡队。罗森夫人突发其奇想,将刚租下四合院改造成客栈,可以解决资金困难,也可进行传教。进过筹备,1931年初客栈终于开张营业,遗址在近阳城县城东关村明月小区,占地面积约500平米,南北上下两层楼房,房间里是大通铺,有暖炕。通常可容纳三五十人并排而卧。北面有几间砖石砌成的窑洞,里面有牲口棚,东北角有一口井,装着辘轳(一种打水工具)。

客栈名字由来众说纷纭,英国作家柏格斯在《小妇人》中称“八福客栈”,台北版艾伟德口述著作中称“车马大店”,美国好莱坞电影称“六福客栈”,阳城当地人习惯称“骡马大店、车马大店”。"八福客栈"的名称源自罗森夫人和艾伟德的基督教信仰,依据《圣经》中耶稣教导的"登山宝训"中的八福。而美国电影《六福客栈》改为"六福",一是因中国自古有"五福临门"之说(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影片中罗森夫人特意留下悬念:"第六福是什么?你们自己想去吧";二是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的吉祥寓意,五为福、六为顺,故"六福"既含"五福六顺"之意,又寓"六六大顺"之吉兆。

起初因为是“洋婆子”开的客栈,往来骡夫看一眼就走了。艾伟德就用生硬的伦敦腔阳城话揽客:“没有壁虱,没有虼蚤,吃饱饭,还能不花钱听故事。”终于有客人入住。待给骡子喂完草料,人吃饱喝足后,晚上罗森夫人坐在高高的板凳上,讲耶稣为救人钉十字架的故事。不久,人们惊讶地发现文明的习气逐渐蔓延。入住骡夫的满嘴脏话不见了,被文明的歌声和礼貌的言行取而代之。

1931年11月底,罗森夫人因从二楼跌下被主接去,离世前叮嘱说:“艾伟德,上帝呼召了你,让你从遥远的英国来接替我的工作,你不要怕。神会赐福你,供应你的需求,必永远保佑你。”

三、督查禁足

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妇女缠足——根深蒂固,千百年来许多妇女深受其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曾视为国耻;主政山西的阎锡山曾于1917至1922年发动了群众性的解除缠足运动,发出通告,派人挨家挨户检查;阳城县也成立了禁足委员会,但检查者多为男性,不便查验。当时的县长张书榜为省里下达的禁足令极为犯愁,因为被派的人不是被打,就是被驱赶。他听说有这个住在东关的英国女人,就亲自登门走访,请求她出任禁足督查,下乡巡视,挨户监督妇女放脚。艾伟德提出执行任务之外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允许顺带传道。县长答应了,并且派遣了两个士兵,一头骡子,一月付给一个铜板作为报酬。

从此在蜿蜒的村道上,总能看见艾伟德和士兵们的身影在奔波。每到一处,那就先集中村里所有人员,宣传政策;然后她逐一对妇女进行脱鞋检查;一旦男人不配合,随行士兵就威胁;如果再对小女孩缠足,父母要坐牢。艾伟德将圣经和国家法令结合,强调男女的脚是一样的,继续缠足和拒绝检查都将受到严厉处置。夜深人静时,她躺在床上无法安睡,眼前浮现出一双双畸形的小脚,以及男人古怪的表情。她下决心,要解救妇女,使姐妹们不再受苦。她也有机会走遍了阳城的大小村庄。在监督缠足的同时,也成为大受欢迎的“说故事的人”。

她在一封家书中写道:“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东奔西跑,现在全县人民差不多都知道艾伟德了,大部分也成了我朋友,并且都有很多改变。”在她的自述中曾提到一个秦太太,这是一个被凶狠主人从河南买来,被迫专门给妇女缠脚的可怜女人。在她的严厉监督下,秦太太不得不抱来五个女孩(她们的小脚已被缠得扭曲变形,艾伟德俯下身子一一解开,然后带回客栈。次日艾伟德并没有把她送进监狱,而是找到县长,通过司法程序把她从主人手下解救出来。

后来满头白发的秦太太激动地回忆道:“从前我的心被罪恶捆绑,如同我捆绑小女孩的脚一样,我被释放,心里充满幸福,感谢艾伟德,这一切都是她给与我的。”

四、抗战岁月

1936年,艾伟德被核准加入中国籍。 1937年11月至1939年底,中共地下党员兼牺盟会领导李敏之,抗日进步人士王宝山和陈发贵,经常与艾伟德有接触。抗战爆发后,艾伟德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宗教界人士,除拥有抗日激情外,还与共产党交往互助。

1938年2月21日,两架日寇飞机在县城投掷24枚炸弹,顿时一片火海,千余间房屋炸毁,270多名百姓瞬间死于非命。其中一枚炸弹落在客栈一角,房屋塌陷,正在祈祷的艾伟德及2名信徒也被压在瓦砾堆下。几小时后,她被人救出,只受了轻伤。她立即从废墟中翻出平时用于急救的红十字药箱,这是万里之遥的妈妈特意送给她的。她带人走上街头,望着横尸遍地的场景和奄奄一息的伤员,直掉眼泪。她命令周围的人立即加入伤员救治行动,清理现场。此后和李敏之一起研究人员疏散、伤亡安置、囚犯转移等救援工作,还成立紧急救灾指挥小组,她也成为骨干分子。

随后艾伟德带着信徒、孤儿、难民及伤员40余人,转移到阳城西北的北柴庄。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她用麻油、硫磺、高锰酸钾等简单提炼的药品,在临时搭起的急救诊所,夜以继日地擦洗伤口,用干净的绷带做力所能及的处理,尽力安抚伤病员情绪。大家感受到,这个女人有神奇的力量,可以保护他们远离危险,远离死亡。

1938年4月,日寇纠集了三万多兵力分九路大举进攻晋东南,企图一举摧毁八路军和抗日队伍。14日清晨,她突然想起六福客栈的房契、护照及一些重要资料,于是抄近路步行六小时返回县城。当拿上资料临走时,她遭遇了一场激战。国民革命军24军察冀游击队缑冠文率部遭遇日军,立即开枪射击,击毙数名日军,其余伤兵仓皇逃窜。15日晚,日寇纠集周村据点部队,开始疯狂屠杀,用重炮轰开城门,然后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大街小巷血流成河,水井厕所尸首狼藉。惨案发生后,县长李敏之迅速带人急救,艾伟德也从早到晚加入清扫救护中。客栈已破烂不堪,他们用很长时间才打扫干净。越来越多的伤员和孤儿来到这里,有时十几人,有时三四十人。客栈成了大杂院,粮食奇缺,药品短缺,病人要及时救护。由于她的医疗知识有限,所做的只能是收养孩子们。好在县长十分支持,多次呼吁阳城商会捐款捐物,解决了生活所需。

日寇侵占期间,一些土匪趁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天客栈突然闯入一群惊恐的女人,原来她们是被土匪洗劫村落后被抓的女人。艾伟德高举圣经,竭力使她们平静。后来,并暗中协助这群妇女在土匪队伍严密监控下,悉数逃走。匪首暴跳如雷,把艾伟德抓来,用极其难听的话咒骂,最后把艾伟德带入一间黑屋子,并且拿走了她的圣经。两天后,饿得头晕眼花的艾伟德再次被带来。听闻了艾伟德的传奇,他沉默许久,竟然命令释放了艾伟德。后来艾伟德再见他时,他已成为一个英勇无比的抗日英雄。

五、迁徙救孤

由于战争,晋城宣教站内孤儿猛增至200多名,无力收容。日寇侵略变本加利。当地指挥官告诉艾伟德,西安有蒋夫人宋美龄创办的孤儿院,专门收留战争期间无家可归的孤儿。艾伟德致信,得到蒋夫人回复。由于艾伟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胆揭露日寇暴行,呼吁全世界为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呐喊战斗,日军对她极为痛恨,扬言将她碎尸万段。日军悬赏一百美元,通缉小妇人艾伟德。她不顾个人安危,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辗转千里把这些孩子全部送到大后方。

1940年3月,一支浩荡的队伍从阳城向南,蜿蜒前行。几个成年人挑着粮食锅灶。孩子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3岁。沿途村民送来了粮食菜叶,晚上经常住在佛寺。翻越中条山,经过垣曲,一路受尽饥寒,还被滔滔黄河阻拦了三天。幸遇一名军官相助,派兵用小船护送,分三次渡河。在河南渑池上了火车,经历27天艰难行进,终于把这些孩子带到了西安。此时,西安城内已接待了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难民,没有多余粮食,实在无力接纳。艾伟德欲哭无泪,绝望之中神又开道路。有人告诉她,西安不远的扶风县,有一所蒋夫人办的孤儿院。于是她又带领孩子们登上了前往扶风的火车。在绛帐车站下车,徒步一小时来到县城,后来当地政府把这些孩子们分批安置在城隍庙和旧教堂里。孩子们领了新衣服,上了学。

在扶风县落脚后,她在扶风各地传教,并利用废弃的厂房为难民建起了一座小型教堂。 

1957年艾伟德抵达中国台湾,创办了“儿童之家”,继续从事慈善事业。1958年,以她的事迹为蓝本拍摄的电影《六福客栈》,上映后在欧美引起轰动,荣获美国电影第十六届金球奖。1963年,应英国广播电台(BBC)邀请重返伦敦,先后在88间教堂、三所大学巡回演讲,受到英国大主教接见,还受到英国女王邀请在白金汉宫亲切交谈。1970年,她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头朝大陆方向安葬。1973年,一所以艾伟德名字命名的学校,在她的故乡埃德蒙顿揭牌。

(作者为山西一教会牧者。本文得到了曾任山西省基督教两会副主席的阳城县籍牧师牛天平的帮助,参阅晋城市外事办林云先生编著的《震撼世界六福客栈》,深表谢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