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会该教导什么”到“年轻人需要什么”的转变

作者: 思想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12 09:44:29
分享与播放

那天,教会组织了一场特别的会议,邀请年轻人敞开心扉分享真实想法。会议现场,气氛起初有些沉闷,直到一位大学生犹豫着举起手,打破了沉默:“我们需要的不是每个周日被告诉该做什么,而是想知道信仰如何帮我应对下周的期中考试焦虑。”这话一出,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紧接着,一位年轻职场人站起身,无奈地说:“我每天面对竞争压力和道德困境,可讲道里的内容好像活在一个与我的现实完全无关的世界里。”这时,一位新婚的姐妹也忍不住坦言:“我们结婚后,在婚姻沟通上挣扎得厉害,但教会只告诉我们‘神配合的不可分开’,却没有具体的指导。”

这些真诚的发言,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我们这些教会牧者同工的心上,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安的鸿沟——教会一直以来热心给予的,未必是年轻人真正需要的。

当代年轻人独特的信仰挑战

当代年轻人所处的时代,和先辈们截然不同。他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就业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社交媒体营造的完美主义压力如影随形,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也无处不在。心理学研究显示,Z世代是历史上最焦虑的一代。他们渴望真实,胜过那些华丽的包装;追求体验,而非生硬的教条。

就像著名神学家卡尔·巴特所说:“上帝的道必须成为肉身,在人的历史中,在人的处境中,成为人的道。”然而,当教会还在继续提供标准化的属灵套餐时,年轻人却在苦苦寻找能够滋养他们具体生活的信仰养分。

供需错位带来的悖论

这种供需错位,导致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悖论:越是渴望传递永恒真理的教会,越可能因为形式上的不相干,而让年轻人远离真理。我们常常错误地假设“只要讲明真理,自然会满足需求”,却忽略了使徒保罗的榜样。在《使徒行传》17:22 - 23中,保罗在雅典街头,先观察、倾听、理解当地文化,然后从他们的“未识之神”切入福音。这并非妥协,而是一种智慧。

建立倾听机制,开启转变之门

建立有效的倾听机制,是教会转变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定期举行非正式对话聚会:营造一个无评判的环境,让年轻人在这里自由分享自己的挣扎和困惑。就像神学家莱特所说:“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的预设,走进对方的世界。”在这样的聚会中,年轻人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设计匿名反馈渠道:比如线上问卷、意见箱等,让那些平时沉默的大多数也能发声。有时候,年轻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匿名反馈渠道能让他们毫无顾虑地说出真心话。

3. 培训同工积极倾听技巧:教会同工要学会不急于给出“属灵答案”,而是耐心倾听。正如神学家邦霍夫所言:“倾听是爱的表现,是给予对方存在的肯定。”只有先听懂年轻人的需求,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4. 设立年轻同工角色:让年轻人成为代际沟通的桥梁。他们更了解同龄人的想法和需求,能将年轻一代的声音传递到教会的决策层中。

内容与形式转型,让信仰融入生活

当教会真正开始倾听,内容与形式的转型便水到渠成。讲道可以直面信仰与日常生活的交点,比如探讨如何用圣经智慧处理职场伦理,单身基督徒如何建立健康关系,社交媒体时代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中实践“爱人如己”等实际问题。小组聚会也可以少些程式化的查经流程,多些真实生命的互相扶持与经验分享。

一位尝试改革的牧师分享道:“当我们开始围绕年轻人真实问题设计讲道系列后,不仅出席率上升,会后的交流也明显更深入。”这充分说明,只有将信仰与年轻人的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让信仰真正活起来。

营造归属感,构建属灵大家庭

建立归属感需要教会成为年轻人可以“全身投入”的社群,而非仅周日出席的场所。具体来说:

• 给予实际事奉平台:认可年轻人的创意与贡献,让他们在事奉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神学家布鲁格曼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恩赐,教会应该为年轻人提供发挥恩赐的机会。”

• 创造跨代际导师关系:摒弃单向教导的模式,建立双向的学习关系。就像韩国某大型教会设立的“反向导师”制度,年轻信徒定期向资深同工分享数字文化,在此过程中自然建立起双向门徒关系。这种相互学习的模式消解了“我们 vs 他们”的对立,培育了真正的属灵大家庭。

• 接纳不完美的过程:允许年轻人在信仰成长中的困惑与质疑。年轻人正处于探索和成长的阶段,他们的信仰之路可能充满曲折。教会应当以包容的心态,陪伴他们走过这段旅程。

• 在决策中纳入年轻视角:让年轻人参与到教会的决策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教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论:倾听与转变,留住年轻人的秘诀

福音的本质是道成肉身——永恒真理进入具体时空。当教会效法这一模式,信仰就不再是抽象命题,而成为年轻人每日生活的活水泉源。留住年轻人的秘诀,不在于更多的活动、更炫的音乐,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问一个简单问题:“你今天真正需要什么?”然后耐心倾听答案,让这答案塑造我们的服事。

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步真诚的努力都在建造一座桥梁——跨越代沟,连接心与心,让年轻人不仅被听见,更被理解;不仅被欢迎,更被需要。最终,这样的教会不仅留住年轻人,更将与他们一起成长,在变化的世界中见证不变的真理。正如神学家莫尔特曼所说:“教会的未来在于对年轻人的开放和接纳,在于与他们一同踏上信仰的旅程。”让我们以倾听为起点,开启教会与年轻人共同成长的新篇章。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