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补足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05 15:20:36
分享与播放
配图

主日敬拜结束后,一位弟兄走到我身边,轻声对我说:“我很喜欢那首歌,但我并不认同其中的一些歌词。而当唱到某一句时,我就不唱了。”

这句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他的挑剔,而是一种成熟的信仰姿态。他没有愤愤不平,没有批评教会的诗歌选择,也没有因此拒绝唱整首歌,更没有退出敬拜。相反,他依然站在弟兄姊妹中间,与大家一起歌唱,只是当唱到那句他不能认同的歌词时,默默保持沉默。

他的选择让我看见一种难得的谦卑和宽广。他知道自己属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并不以完全的神学一致或思想统一为前提。教会不是一个思想工厂,也不是一个意见一致的组织,而是基督的身体。在这个身体里,有圣徒,也有罪人;有得胜的,也有软弱的;有坚定的,也有疑惑的。我们并不完全相同,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彼此。

合一不是一致

许多基督徒常常习惯于把“合一”理解成“完全一致”。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教会中,我们似乎都倾向于追求一个声音、一种意见、一条道路。可是,圣经告诉我们,基督的身体不是单调的独白,而是和谐的交响。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说:“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身体之所以是身体,是因为它有眼、有手、有脚、有口,每一个肢体都不同,但都重要。教会也是如此。如果所有人都一样,教会就失去了生命的丰富与美丽。

那位弟兄的态度提醒我,真正的合一,不是要求每个人在思想上完全重叠,而是学会在不同中彼此接纳。我们可以对某一句歌词、某一种讲解,甚至某些做法有不同看法,但这不必成为分裂的理由。合一,是在差异中依然选择同行;是知道彼此的不同,却仍然彼此尊重、彼此扶持。

在教会的现实中,我们常常因为意见不同而生出摩擦。比如,对诗歌风格的喜好,有人偏爱传统圣诗,有人喜爱现代敬拜;对讲道的理解,有人强调教义的严谨,有人更注重实际的应用;甚至在团契的生活中,对聚会形式和时间的安排也会引发争执。如果我们不能容纳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陷入争论、抱怨,甚至分裂。可是,若我们明白“不同”并不是威胁,而是补足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能走向更宽广的合一。

信仰并不是孤军奋战

我曾遇到一位年轻人,他深陷抑郁,看不到任何出路,也看不见活下去的意义。他甚至已经有了自杀的计划和手段。面对这样的处境,我必须承认,他的人生在那一刻确实是一片漆黑。若换作任何人,可能都会问:“如果这就是生活,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在那样的谈话中,我没有办法给他一个轻易的解决方案。我能做的,是请求他:“我相信神爱你,并让你仍有盼望。我相信神比这一切更大,你可以活过这段痛苦。你愿不愿意给神一个机会?就一周,先活下来。”

那时,他并不确定神是否存在,但基于我们之间的友情,他愿意暂时相信我的话。结果,那短短的时间,足以让神把他从深坑里拉出来。如今,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活着,而且信了主,过得很好。

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信仰并不是孤军奋战。有时候,我们的信心足够坚定,可以鼓励别人;但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软弱,甚至无法祷告。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看到别人的信心,被别人的祷告托举。

在祷告中彼此承载

有一位弟兄,曾经历过一段极其艰难的日子。他心里背负着深深的伤口,那伤口甚至让他在敬拜中都无法完整地背诵主祷文。将近一年的每一个主日,当他带领弟兄姊妹一起敬拜、齐声祷告时,一到那句——“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他的声音就会突然停下,喉咙哽住,泪水涌上来。他知道自己说不出来,那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地方。

对外人而言,也许只是一句简短的祷告词;但对他来说,却触碰到了最深的痛处。他不能欺骗自己,更不能强迫自己在神面前说出那句话。他明白,这背后牵涉着未被释怀的伤害、难以放下的苦毒,以及他仍在学习的宽恕之路。

然而,奇妙的是,正是在那段看似破碎的日子里,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群体的力量。即便他无法开口,祷告依然继续。因为在他周围,还有弟兄姊妹一同在祷告。那些话语,他自己说不出来,但群体替他说了。祷告并不依赖他一个人的声音才能抵达神的耳中,而是整个群体的合声汇聚在一起,被神垂听。

每一次,他在台上哽咽,却听见台下此起彼伏的声音:弟兄姊妹仍然在祷告,仍然在呼求神。那一刻,他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而是被托举在一张看不见的祷告之网中。别人的祷告成了他的祷告,别人的声音成了他的声音。就像一个跌倒的孩子,被许多只手一同搀扶,不至于掉落。

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心也在慢慢变化。那些祷告声,成了他内心深处的抚慰和医治。他开始学会把自己的伤痛交托给神,学会在群体的祷告中安静等候。虽然路依旧漫长,伤口也不是一夜之间痊愈,但他心里开始生出力量:原来,当我软弱到无法祷告时,我仍然被祷告包围。

终于有一天,他再次开口。当那句“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从他嘴里说出时,他心中涌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甜美。他知道,那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终于能说出口,而是因为这一路上,他并不是独自一人。他是在弟兄姊妹的陪伴中,在他们不断的祷告托举下,慢慢走过的。那一刻,他深深体会到群体的意义:原来祷告不仅仅是个人的呼求,更是彼此承载、彼此成全的恩典。

彼此补足的群体

我们常常强调个人的奋斗与坚强,习惯于把“撑下去”看作一种荣耀。但信仰告诉我们,人不是孤岛。我们需要群体,需要彼此。

当你软弱时,我的祷告可以成为你的力量;当我跌倒时,你的信心可以成为我的支撑。我们不必在每件事上意见一致,但我们可以在神的恩典中彼此补足。这正是“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的体现。

教会的美,不在于它完美无缺,而在于它能容纳不同;不在于所有人都刚强,而在于软弱的人能被扶持。就像一张交织的网,有时某些地方破了,但整张网依然能够承载,因为其他线在支撑。

在我们的人生中,总会有不同的季节:有时,我们在给予;有时,我们在领受。有时,我们是托起别人的人;有时,我们是被托起的人。就像呼吸一样,吸与呼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若只有给予而不知领受,我们就会枯竭;若只有领受而不懂给予,我们也会萎缩。生命的成熟,往往就是在这双向的流动中慢慢成形。

真正的群体,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刚强,而是允许有人软弱;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完美,而是承认我们需要彼此。一个人不可能独自走完全程,正如一棵树需要土壤、阳光与雨水的滋养。同样,群体的健康不是靠某个“超人”的独撑,而是靠彼此相顾、彼此担当。

因此,软弱的可以被安慰,刚强的可以学习谦卑;快跑的可以停下来等候,落后的也不会被遗弃。群体的意义,不是让所有人步调一致,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在基督里被接纳,被使用,被祝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