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有不少国际友人热心支援我国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段段国际佳话。而这其中有位比利时神父颇为特殊,他虽然是外国人却加入中国国籍,与广大同胞同甘共苦。
雷鸣远于1877年生于比利时根特,原名腓特烈·雷博。他从小热爱中华文化,立志前往这个东方大国。1901年他以遣使会传教士的神父来到了中国。
他在天津侍奉多年,除了教务之外,还兴办各种公益事业,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并致力于基督教中国化事业。而他在华崭露头角,乃是与创中国信徒刘守荣办了一同创办了《益世报》。这份报纸立场公正,尤其是揭露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的罪行(比如老西开事件)更是毫无客气,因而深受广大知识分子的喜欢。
1927年,雷鸣远决定加入中国国籍,一生在华服务。他明确说:“不要看我的眼睛,不要看我的鼻子,要看我的心,它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心!”而他在此后的岁月里,尤其是抗日救亡时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雷鸣远立刻占了出来,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浪潮中。他以《益世报》为阵地,积极鼓吹抗日救亡,激发广大国人的爱国热心。长城抗战爆发后,他组织救护队开往前线,救治伤员。
1933年,雷鸣远应宋哲元将军之邀,为英勇抗战的二十九军将士创办了“残疾军人教养院”,救助照顾在抗战中为国致残的官兵们。他多次鼓励负伤的战士说:“不但我应当服侍你们,凡是中国人都应当服侍你们,因为你们卫国有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雷鸣远立下了称“时已迫矣!数月后,欲若此夜之清静写字,或不可得,安国失守后,仆虽未必死,然亦未必活。”这表明了他做好为国牺牲的准备。
雷鸣远他创办的“华北战地督导民众服务团”,最多时拥有数千名团员,其中既有中国人,也有一些国际友人。他亲自带领救护团员奔赴前线,抢救伤员、运送物资,甚至多次亲临前线。从河北、山西等前线,再到太行山、中条山的战场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战火中搭建起生命的桥梁,仅1938年就救治了超过万名伤员。因此雷鸣远受到广大官兵的敬重与爱戴,被称为“抗战神父”。
除了战地服务,雷鸣远更注重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各地演讲、撰文,痛斥侵略者的暴行,呼吁全民团结。他写下“国难当头,信教不忘救国”的口号,鼓励教友们投身抗战。在他的感召下,在华天主教机构都成为抗战的后方基地,为前线输送了大量人才和物资。
1940年,年近六旬的雷鸣远在一次前线服务中不幸染病,尽管身体日渐衰弱,他仍坚持工作,直到被强行送回后方治疗。次年,一生在中华服务的雷鸣远神父在重庆安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